一、生理性原因
(一)妊娠反应
对于育龄期女性,怀孕早期(通常在停经6周左右)可能出现恶心想吐的症状,这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是常见诱因,一般在妊娠12周左右会逐渐减轻。例如,多数孕妇会经历晨起时较为明显的恶心,部分还可能伴有呕吐,这是正常的生理适应过程。
温馨提示:孕妇出现这种情况时,可通过少量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来缓解,如吃一些苏打饼干等,以减轻胃肠道不适。同时要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劳累可能加重恶心想吐的症状。
(二)饮食因素
短时间内进食过多、过快,或食用了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食用了变质、受污染的食物,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想吐。比如一次性摄入大量油炸食品后,胃肠道消化负担加重,就容易出现不适反应。
二、病理性原因
(一)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多由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患者会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还可能伴有上腹部疼痛、腹胀等症状;慢性胃炎则是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也会有间断性的恶心想吐,部分人还会有食欲减退等表现。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较易患急性胃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胃溃疡:患者常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疼痛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比如进食后0.5-1小时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随后可能出现恶心想吐的情况。
胆囊炎:尤其是急性胆囊炎,常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后症状可能不会立即缓解。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往往会加重。
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肠道梗阻后,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会导致胃肠道逆蠕动,引起恶心想吐,而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出现粪样呕吐物。例如,有腹部手术史的人可能因肠粘连引发肠梗阻出现上述症状。
(二)其他系统疾病
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除了眩晕外,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内耳的病变影响了平衡感和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刺激胃肠道出现不适。
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压增高,如脑肿瘤、脑出血等,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恶心想吐,这种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且常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比如脑肿瘤患者随着肿瘤增大,可能逐渐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全身性感染:如感冒发热时,病毒或细菌感染人体后,释放的毒素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恶心想吐,同时还会有发热、鼻塞、流涕等其他感冒症状。
三、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恶心想吐的副作用,例如化疗药物、抗生素(如红霉素等)、降压药(如卡托普利等)。以化疗药物为例,很多患者在化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这是因为化疗药物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温馨提示:如果怀疑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恶心想吐,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对待药物副作用,因为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对其影响可能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