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真的来月经了

一、月经的定义与正常周期

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周期性变化导致的子宫内膜脱落及出血现象,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天,平均4~6天,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二、判断真的来月经的要点

(一)出血特征

1.出血来源:月经血是从阴道流出,且是由于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引起,与阴道损伤等非经期出血来源不同。可通过观察出血部位初步判断,若明确是从阴道流出且符合月经周期出现的出血,是重要特征之一。

2.出血性质:月经血一般是暗红色,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等。而非月经性出血颜色可能有差异,比如排卵期出血可能是少量褐色或粉红色出血。

3.出血量:正常月经量在20~60ml,若出血量过少或过多都可能异常,但单纯从量判断需结合周期等综合考虑,不过正常月经有相对稳定的出血量范围,可作为判断参考。

(二)与周期的关系

1.符合周期规律:如果女性有相对固定的月经周期,此次出血时间在预计的月经周期范围内,那么更倾向于是来月经。例如一位女性平时月经周期为28天,本次出血时间在其预计的28天周期的前后3~5天范围内,就比较符合月经周期规律。

2.排除异常周期情况:要排除异常的周期紊乱情况,比如有的女性因生活方式改变(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疾病等导致月经周期紊乱,但如果能明确此次出血是在原本紊乱但可推测的周期时间点,也可考虑是月经。比如一位平时月经不规律的女性,通过自身对周期变化的大致记录,此次出血时间符合其紊乱周期中某个阶段的表现。

(三)伴随症状

1.常见伴随症状:部分女性来月经时会有一些伴随症状,如下腹坠胀、腰酸等,不过这些伴随症状不是特异性的,因为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下腹不适等,但如果有这些伴随症状且结合出血特征和周期情况,有助于判断是月经。例如女性来月经时出现轻微下腹坠胀,同时出血符合月经的时间和特征,那么更支持是来月经。

2.特殊人群考虑:对于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月经可能不太规律,但如果出血情况符合上述月经的大致特征且在接近预计的周期时间,也可考虑是月经;对于围绝经期女性,月经也会出现紊乱,判断时更要综合出血特征、周期及自身对身体变化的了解等。比如围绝经期女性,此次出血颜色暗红,量在大致正常范围内,且时间在其近期月经周期变化的合理范围内,可考虑是来月经。

三、与其他非月经出血的鉴别

(一)妊娠相关出血

1.先兆流产或宫外孕出血:妊娠相关出血可能有停经史,出血颜色可呈鲜红色、粉红色或褐色等,量一般比月经少,且可能伴有腹痛等症状。与月经不同,通过妊娠试验(如尿妊娠试纸或血hCG检查)可明确是否妊娠,若妊娠试验阳性,出现的出血则不太可能是单纯的月经。例如一位育龄女性,有停经史,尿妊娠试纸阳性,出现阴道出血,即使有类似月经的出血特征,也应考虑是妊娠相关出血而非单纯月经。

2.葡萄胎等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出血:此类情况除了阴道出血外,可能有子宫异常增大、血hCG水平异常升高等表现,与正常月经特征差异较大,通过血hCG检测及超声检查等可鉴别。

(二)妇科疾病导致的非月经出血

1.宫颈病变出血:如宫颈息肉、宫颈炎、宫颈癌等,出血多为接触性出血,可在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出血颜色鲜红,量可多可少,与月经的暗红色、周期性出血不同。通过妇科检查观察宫颈情况,及进行宫颈TC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等可明确是否为宫颈病变导致的出血。例如女性出现性交后阴道出血,经检查发现宫颈息肉,那么这种出血就不是月经。

2.子宫肌瘤出血:子宫肌瘤患者可能出现月经改变,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但也可能出现非经期的阴道不规则出血,出血颜色可暗红,量多少不一,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肌瘤的存在,与月经的区别在于其出血不遵循正常月经周期规律,且超声可明确肌瘤情况。

(三)内分泌失调导致的非月经出血

1.无排卵性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失调,无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酮对抗,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导致阴道不规则出血,出血周期、经期、经量都紊乱,与正常月经的规律不同。可通过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水平检测(如雌激素、孕激素、LH、FSH等)来鉴别,若激素水平检测显示无排卵相关的激素变化,且出血不符合正常月经规律,则不是月经。例如一位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检测显示雌激素水平较高,孕激素水平低,出现阴道大量出血且无规律,就不是月经而是无排卵性功血导致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