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病因
淋病
-定义:由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
-病因:主要是感染淋球菌,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如共用毛巾、浴盆等。女性感染后主要累及宫颈、尿道等部位。
炎症
-定义: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病因:原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非感染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如创伤、高温等,化学性因素如酸碱刺激等,免疫性因素等)。女性身体多个部位均可发生炎症,如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等,不同部位炎症病因有差异,例如外阴炎可能与局部卫生不良、穿着紧身不透气内裤等有关;阴道炎可因阴道菌群失调、病原体感染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
淋病
-女性感染后,约50%的人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反应。宫颈炎患者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还可出现外阴瘙痒、灼热感,以及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炎症表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增多等情况。如果病情进一步扩散,引起盆腔炎等,可出现下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可能导致不孕不育等不良后果。
炎症
-外阴炎:主要表现为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红肿、灼热感等,局部可见皮肤黏膜充血、肿胀,严重时可形成溃疡或湿疹。
-阴道炎:不同类型阴道炎表现有所差异,如细菌性阴道炎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滴虫性阴道炎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外阴瘙痒等。
-宫颈炎: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鉴别
淋病
-取宫颈分泌物、尿道分泌物等进行涂片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核酸扩增试验可检测淋球菌的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明确是否感染淋球菌。
炎症
-外阴炎:一般通过妇科检查观察外阴局部情况,结合病史等初步判断,必要时可进行分泌物涂片等检查,排除病原体感染等情况。
-阴道炎: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是重要手段,包括阴道pH值测定、阴道清洁度检查、病原体检测等。例如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pH值>4.5,胺试验阳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滴虫性阴道炎可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
-宫颈炎: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之易出血。进行病原体检测,如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检测等,以明确是否有特异性病原体感染导致炎症。
四、治疗原则
淋病
-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等,遵循早期、足量、规范用药的原则。性伴侣也需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行为,防止交叉感染。
炎症
-外阴炎: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局部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等,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则针对病原体使用相应药物。
-阴道炎:根据不同类型阴道炎选择合适药物,如细菌性阴道炎可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滴虫性阴道炎可使用甲硝唑等药物,性伴侣需同时治疗。
-宫颈炎:对于有症状的宫颈炎,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治疗,如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宫颈炎选用头孢菌素及头霉素类药物等;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宫颈炎选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五、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
-淋病:孕妇感染淋病危害较大,可导致胎膜早破、早产、胎儿宫内感染等。治疗需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等,用药要遵循规范,以保障母婴健康。
-炎症:孕妇患炎症需谨慎用药,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例如孕妇患阴道炎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卫生。
儿童
-女性儿童若发生炎症,多与卫生习惯不良等有关,如外阴炎可能因大小便后未及时清洁等引起。治疗需特别注意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方法和药物,避免对儿童娇嫩的皮肤和黏膜造成损伤。例如外阴炎可使用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轻柔清洗外阴等,同时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儿童淋病相对少见,多因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感染,治疗同样需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但要注意药物剂量等,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