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青霉素钾的作用

一、抗菌作用机制

注射用青霉素钾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青霉素钾能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转肽酶的活性,阻碍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合成受阻,导致细菌细胞失去细胞壁的保护,最终破裂溶解而死亡。

二、抗菌谱及适用感染

1.革兰阳性菌感染

-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例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蜂窝织炎等;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等。

-对革兰阳性杆菌也有一定作用,如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感染,注射用青霉素钾可用于治疗相关感染性疾病。

2.革兰阴性菌感染

-对某些革兰阴性球菌有作用,比如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钾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淋病,在青霉素耐药率不高的地区,仍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对于一些革兰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钾进行治疗,但需根据具体病情和细菌耐药情况综合判断。

三、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1.儿童

-儿童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钾时,需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用药剂量。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与成人有所不同。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等要及时处理。儿童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有青霉素过敏史的儿童绝对禁止使用。

2.老年人

-老年人肝肾功能逐渐减退,药物的清除率降低,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钾时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老年人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因为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增加,如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妊娠期妇女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钾时,需要权衡利弊。青霉素类药物可通过胎盘,虽然目前认为青霉素类药物在妊娠期使用相对安全,但仍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使用,只有在明确需要时才考虑使用。哺乳期妇女使用青霉素钾时,药物可分泌至乳汁中,虽然对婴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建议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如出现应及时就医。

四、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1.丙磺舒

-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类药物的肾小管分泌,从而延长青霉素的半衰期,增加青霉素的血药浓度。所以两者合用时,需要调整青霉素类药物的剂量,以避免青霉素血药浓度过高导致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注射用青霉素钾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在体外可能有协同抗菌作用,但两者不能在同一容器内混合注射。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而青霉素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中稳定,混合后可能会影响各自的效价,而且可能增加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