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学矫正
(一)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近视的方法,通过镜片的屈光作用改变光线的折射,使物象聚焦在视网膜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根据自身近视度数、用眼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框架眼镜,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定期复查调整度数。
(二)角膜接触镜
1.软性接触镜:分为日抛、周抛等不同更换周期,透氧性较好的软性接触镜可满足日常视力矫正需求,青少年佩戴时需注意眼部卫生,严格按照佩戴和护理要求操作,防止眼部感染。
2.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对于某些近视度数增长较快的青少年,RGP能有效控制近视度数的发展,其利用角膜几何形态的改变来矫正视力,相比普通框架眼镜和软性接触镜,在控制近视进展方面有一定优势,但验配要求相对较高。
二、手术矫正
(一)准分子激光手术
1.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通过激光切削角膜基质层改变角膜曲率,从而矫正近视,适用于18~50岁、近视度数稳定(近两年近视度数变化不超过50度)的人群。但术前需进行严格的眼部检查,排除眼部活动性炎症、圆锥角膜等眼部疾病。
2.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对于角膜较薄不适合做LASIK的患者可选择LASEK,手术是掀起角膜上皮瓣后进行激光切削,术后恢复相对LASIK稍慢,但也能有效矫正近视,同样需符合相应的手术适应证和排除禁忌证。
(二)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
适用于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1000度)或角膜较薄不能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通过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矫正近视,具有不切削角膜的优点,但对患者眼部条件要求较高,如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需符合一定标准。
三、非手术的视力保健与控制方法
(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多项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显著低于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时,充足的自然光刺激能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可抑制眼轴的延长,从而起到预防和控制近视的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儿童在课余时间应多到户外玩耍,成年人也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来缓解视疲劳。
(二)改善用眼习惯
1.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书写字时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身体坐正,背部挺直,避免弯腰驼背或趴在桌上看书,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在家长监督下养成良好姿势,成年人在工作学习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确姿势。
2.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一般连续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后应休息10~15分钟,可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方式放松眼睛。对于学生群体,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和课间休息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放松眼睛;对于上班族,要合理规划工作中的用眼时间,定时休息。
(三)视觉训练
1.双眼视功能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仪器或方法,改善双眼的调节、集合等视功能,对于一些因双眼视功能异常导致近视进展的患者有一定帮助,儿童在专业视光师指导下进行适合的视觉训练,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发育和恢复,成年人也可通过视觉训练缓解视疲劳和改善视力相关功能。
2.眼部按摩:通过按摩眼部穴位,如睛明穴、攒竹穴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肌肉疲劳,简单的眼部按摩可在工作学习间隙进行,每天可多次进行,每次按摩几分钟,长期坚持有助于维护眼部健康。
四、特殊人群的近视应对
(一)儿童近视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近视防控尤为重要。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3岁左右开始每半年检查一次视力,及时发现近视问题。一旦发现儿童近视,首先考虑光学矫正,选择合适的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并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于近视度数增长较快的儿童,可考虑RGP等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
(二)青少年近视
青少年身体仍在发育,近视度数可能会不断变化。除了上述的防控措施外,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如RGP在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方面有优势。同时,学校应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保证教室充足的照明,合理安排课程和作业量,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成年人近视
成年人近视度数相对稳定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手术矫正或继续佩戴眼镜。但即使近视度数稳定,也不能忽视用眼健康,仍需注意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良好的用眼环境等,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关注眼部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