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
内分泌失调: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好发于40-50岁的女性,可能与该阶段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如果患者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药物,或存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导致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可能会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增生,进而引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妊娠、哺乳期:女性在妊娠、哺乳期,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明显升高,可能会刺激乳腺导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小的隆起。如果产后没有做好乳房护理,导致乳头损伤或感染,可能会使上皮细胞受损、脱落,进而引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2.乳腺导管扩张:
先天发育异常:如果患者存在乳腺导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如乳腺导管扩张、管壁薄弱等,可能会导致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风险增加。
感染:如果患者的乳头部位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乳腺导管扩张,进而增加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风险。
3.基因突变:
BRCA1/2基因突变:BRCA1/2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研究发现,BRCA1/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发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其他基因突变:除BRCA1/2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突变也可能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有关,如P53基因突变、HER2基因扩增等。
需要注意的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也有恶变的可能。因此,如果患者发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