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其临床表现可分为痴呆前阶段、痴呆阶段。
痴呆前阶段:
记忆力轻度受损,学习和保存新知识的能力下降。
其他认知域,如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视空间能力可出现轻度受损,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可保持相对完好。
痴呆阶段:
记忆障碍:为阿尔茨海默症的首发及最明显的症状。
记忆障碍特点为记忆近记忆力受损,学习新知识能力下降,严重时远记忆力也受损。
记忆障碍可出现错构、虚构,患者意识清晰时出现虚构,内容生动、丰富、且近于夸张,常需虚构内容来填补记忆空白。
认知功能障碍:除记忆障碍外,还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视空间功能障碍、失认及失用。
语言功能障碍:主要为找词困难,由于缺乏实质词汇而表现为空话连篇或找词错误,唠唠叨叨,言语空洞,缺乏实质内容,严重时可导致命名性失语。
视空间功能障碍: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不认家门,不会用常见物品,不能区分衣服的左右及正反,不能计算。
失认及失用: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以手势表达,不能正确地使用日常工具,如筷子、汤匙等。
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在痴呆前阶段即可出现,但人格改变出现较晚。
常见的有抑郁、焦虑、淡漠、欣快、睡眠障碍、夜游、妄想、幻觉等。
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精神检查、神经心理测验、头颅影像学检查及脑脊液检查等。
治疗主要包括认知功能改善药物、精神症状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及非药物治疗。
认知功能改善药物:如多奈哌齐、利斯的明、石杉碱甲、美金刚等。
精神症状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奥氮平、利培酮等。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预防感染、防治跌倒、安全护理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训练、音乐治疗、光照治疗、经颅磁刺激等。
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措施: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
认知训练:保持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参与社交活动,锻炼大脑。
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可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避免头部外伤:头部外伤可能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定期进行认知评估: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年龄较大等,应定期进行认知评估,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