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
症状有耳痛、耳朵流脓、发热、耳鸣、听力下降等
病因有感染、耳部及周围疾病、药物、物理刺激、变态反应、医疗因素等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感染、耳部及周围疾病、药物、物理刺激、变态反应、医疗因素等均可导致发生中耳炎。
以细菌感染为主,常见的细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百日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
也可因麻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是急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生有关。
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导致咽鼓管阻塞、狭窄,可引起中耳炎。
为儿童发病因素之一,是中耳尚未发育成熟引起。
乘坐飞机、潜水等导致耳内外气压明显变化,可引起中耳炎。
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的病因。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可引起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鼻、鼻窦、咽部疾病反复刺激中耳可引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与耳部发育尚未完全有关,患病风险较高。
患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肥厚型鼻炎、鼻咽部肿瘤等疾病,患病风险较高。
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患恶性肿瘤等,会使免疫功能降低,患病风险会增高。
家中有反复发生中耳炎的亲属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耳部治疗,鼻腔治疗,头颈部放射治疗会增加患病风险。
以下行为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捏双侧鼻翼鼓气或擤鼻涕,可使鼻腔分泌物向咽鼓管、中耳内逆流。
跳水、游泳时大量的水突然涌入口腔,会逆流至咽鼓管、内耳。
乘坐飞机、潜水等会增加咽鼓管外的压力。
平卧时哺乳、饮水会增加患病风险。
耳部外伤、耳内异物等会增加患病风险。
细菌或病毒直接损伤中耳黏膜,细菌产生的毒素都可以引起炎症反应。
咽鼓管发生阻塞和狭窄,咽部等部位的气体不能进入咽鼓管和中耳,咽鼓管内气压降低并低于大气压力,导致中耳黏膜分泌物增多。如咽鼓管和中耳压力得不到改善,分泌物会更多,引起炎症。
咽鼓管和中耳压力低于大气压时,鼻部、咽部等上呼吸道感染产生的分泌物会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分泌物中的细菌和病毒也会进入中耳,引起感染和炎症反应,或使炎症反应加重。
耳部黏膜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使分泌物增多,局部产生积液,引起中耳炎或增加中耳炎发生风险。
外界压力过大,导致咽鼓管和中耳压力相对较低,咽部等部位的分泌物或病原体会被“推入”中耳,引起炎症。
急性炎症产生的物质反复刺激中耳黏膜,引起慢性炎症反应。是慢性中耳炎主要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