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
症状有耳痛、耳朵流脓、发热、耳鸣、听力下降等
病因有感染、耳部及周围疾病、药物、物理刺激、变态反应、医疗因素等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
避免乘坐飞机、游泳、潜水、捏双侧鼻子鼓气或擤鼻涕等。
给婴幼儿喂水、喂奶时应让其保持坐位、半卧位,避免平卧。
发热时,可用毛巾包裹冰块,然后放到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
可以抑制细菌生长,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
常用的药物有红霉素、头孢呋辛等,可通过滴鼻或口服治疗,应按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通过保持鼻腔、咽鼓管通畅,促进分泌物排出,缓解症状,促进恢复。
常用的药物有麻黄碱液、含激素的抗生素等,每日滴鼻。
注意一定要采用仰卧头低位的滴鼻体位。
通过促进纤毛摆动,加强排泄功能,促进分泌物排出,缓解症状。
可用氨溴索、溴己新。
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症状。
包括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
可通过经导管吹入咽鼓管或鼓膜穿刺注药的方式局部给药,或口服。
可以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在应用药物治疗等方法3个月仍效果不佳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直接将中耳的分泌物抽出,抽出后可直接注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可以改善症状,促进恢复。
用于中耳分泌物较黏稠时。
切开后可将分泌物吸净,促进恢复。
用于病情反复或经治疗不能痊愈时、中耳内积液黏稠不易排出等情况。
可以改善咽鼓管状态,促进恢复。
用于非手术治疗长期不能痊愈、怀疑有肉芽组织等病变时。
可以明确病变类型,并进行治疗。
使咽鼓管扩张,促进分泌物排泄,改善症状,促进好转。
多用于慢性期。方法包括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表现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主要为方剂。
常用的方剂包括杏苏饮加减、四逆散合排气饮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通气散加减等。
中医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同“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穿孔前
酚甘油滴耳。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
含有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碱、羟甲唑啉)的滴鼻液。可以减轻局部炎症。
鼓膜穿孔后
清洗
将脓液清洗净,改善症状,促进恢复。
常用药物有过氧化氢溶液,可配合吸引器使用。
局部抗感染
用法为滴耳。
可以控制感染,促进恢复。
常用药物为氧氟沙星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等。
促进耳道干燥
用于脓液较少、炎症逐渐恢复时。
包括硼酸乙醇甘油、硼酸乙醇、氯霉素甘油等,滴耳使用。
抗生素
是主要治疗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药物。
可以控制感染,促进恢复。
补液治疗
包括营养液、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
用于严重感染时,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
用于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但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
可以促进分泌物排出。
用于耳郭后上方出现红肿压痛,且怀疑发生了急性乳突炎的情况。
可以改善症状,促进恢复。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表现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主要为方剂。
常用的方剂包括蔓荆子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龙胆泻肝汤加减等。
中医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同“分泌性中耳炎”。
过氧化氢溶液:脓液较多时,局部用药前用本药清洗耳内分泌物。
抗菌药物水溶液或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
可以缓解鼓室黏膜充血、水肿,减少分泌物。
如氧氟沙星、氯霉素、复方利福平液等。
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无耳毒性的抗菌药,忌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乙醇或甘油制剂
用于鼓室黏膜湿润、脓液较少时,中耳潮湿者可用药促进耳道干燥。
如硼酸乙醇、硼酸甘油、氯霉素甘油等。
常用药物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药物。
用于急性发作时,可以控制感染,促进恢复。
用于鼓膜穿孔后不能自愈的的情况。
可以促进分泌物排出。
用于贴膜试验阳性,上鼓室和乳突无不可逆性炎性病变者。
可以修复鼓膜,维持听力。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表现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主要为方剂。
常用的方剂包括萆薢胜湿汤加减、托里消毒散加减、知柏地黄汤加减等。
中医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特别提示:本病可以采取中医自我疗法进行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