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炎症
前期症状为发热、肌肉酸痛、咽痛等,随后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等
柯萨奇B组病毒、细小病毒B19、人疱疹病毒6型等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
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等
金牌医生
内侧中
近期(1~3周)内,曾患过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近期(1~3周)内,曾患过肠道感染性疾病。
患有丙型肝炎,或是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如果有以上病史,可以帮助医生缩小诊断范围。
前期出现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咽痛,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随病程发展,出现心率加快、胸闷、胸前区隐痛、疲乏无力及心律不齐等症状。
医生会通过视、触、叩、听等体格检查,引出相关体征。
视诊:病毒性心肌炎视诊一般较为正常。
触诊:病毒性心肌炎触诊一般也无异常。
叩诊:通过叩诊医生可发现心脏浊音界增大,表明心脏体积增大。
听诊:通过听诊医生可发现以下异常:
心率改变,可增快也可减慢。
节律改变,可发现不规则,或早跳。
心音改变,可听到病理性的第三心音,及分裂或减低的第一心音。
心脏出现轻微杂音。
病毒性心肌炎可出现异常改变,如ST段轻度移位和T波倒置;合并心包炎还可见肢体导联低电压、ST段广泛抬高,少数可出现病理性Q波。
心电图可提示有无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病毒性心肌炎患病者血液中某些参数会出现变化,血液检查可用于诊断。另外,还可进行病毒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对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伴发感染有帮助。
C-反应蛋白定量检查:可以帮助区分是否为病毒感染,也可以间接反馈治疗的效果。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如肌钙蛋白,可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损伤程度,还可与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鉴别。
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如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检查,可以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大小及功能状态。
医生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以观察心影是否扩大,进而判断心脏体积是否有变化。
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磁共振具有特征性表现,可辅助医生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受损,导致摄取核素的能力下降。
因此使用甲基异腈类化合物(⁹⁹ᵐTc-MIBI)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可显示心肌受损的部位。
心内膜心肌活检可确诊病毒性心肌炎,但因其属于有创性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仅用于病情急重或病因不明的人群。
相同点:都可出现胸闷、胸痛、疲乏无力等症状。
不同点:心包炎疼痛可放射到颈部、左肩、左臂,也可达上腹部,疼痛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相关,常因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或吞咽而加重。随着病程发展,症状可由纤维素期的胸痛为主转变为渗出期的呼吸困难为主,部分患者可因中、大量心包积液造成心脏压塞,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一系列相关症状。可通过问诊进行鉴别诊断。
相同点:都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前期都可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随病程进展都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不同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突出,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病变在心肌,表现为为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等症状。川崎病前期一般为高热不退,且伴有草莓舌等症状,而病毒性心肌炎则有咽痛、全身肌肉酸痛及腹泻等症状。通过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可鉴别。
相同点:都可出现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不同点: 80%的心内膜炎患者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病程6周以上的患者50%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心内膜炎一般伴有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因此,可通过免疫学检查和超声心动图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