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为起源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常见症状是出现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
病因不确定,可能与感染、免疫功能缺陷或被抑制、物理、化学、遗传等有关
化疗和单克隆抗体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金牌医生
内侧中
目前淋巴瘤的主要治疗选择包括合理的内科治疗手段(化疗、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放疗及必要的手术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
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临床治愈或疾病长期无进展生存,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淋巴瘤亚型、病变部位、分期等因素,在遵循指南和治疗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规范的、综合性的、个体化的治疗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法。
化疗是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淋巴瘤的化疗多采用多药联合的化疗方案。根据淋巴瘤细胞生长周期的特点,联合运用细胞周期特异性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等。
烷化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等。
抗生素类:博来霉素等。
植物类药物:依托泊苷、长春新碱等。
注:足够的药物剂量强度和疗程对于取得满意的疗效至关重要。
与实体肿瘤相比,淋巴瘤的化疗剂量较大、治疗时间长、患者一般情况相对较差,因此需严密监测并及时处理化疗所带来的骨髓抑制、心脏损伤、肝肾损害等毒性。
淋巴瘤患者中青少年多见,且治愈率较高,因此化疗所引起的远期毒性(如不孕不育、第二肿瘤)也日益得到重视。
医生通常会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毒副反应。
CV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主要用于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ABVD方案: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主要用于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为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
R-CHOP方案:即化疗前加用利妥昔单抗的CHOP方案。
DHAP方案:地塞米松+高剂量阿糖胞苷+顺铂。常用于二线治疗。
药物治疗,尤其是化疗为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具体用法请参考国家卫健委制定的诊疗规范、NCCN指南、中华医学会或中国医师协会制定的指南、药物百科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局部治疗手段,可用于根治和消灭局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病灶,可以单独治疗肿瘤。
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放射敏感肿瘤之一,放疗在淋巴瘤的局部控制、巩固治疗和姑息减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治效果
对于某些早期淋巴瘤,单纯放疗可以达到根治效果。
如没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早期霍奇金淋巴瘤,早期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等。
巩固疗效
对于某些侵袭性淋巴瘤,在化疗的基础上加入放疗可进一步巩固疗效。
特别是对于化疗后有孤立残留病灶或化疗前有大肿块的患者,巩固放疗可降低肿瘤局部复发,进而提高长期生存率。
如原发纵隔和中枢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晚期滤泡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
减轻症状
对于化疗耐受性差,特别是既往接受过多程化疗的患者或老年患者。
放疗可以起到减轻局部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解救治疗:对于某些淋巴瘤所引起的脊髓压迫、胃肠道梗阻等,局部放疗可以迅速解除或减轻压迫,缓解症状,最终达到解救治疗的效果。
放疗引起的急性毒性反应:黏膜反应(溃疡、白膜、疼痛等)、胃肠道反应(恶心、食欲缺乏、呕吐)和骨髓抑制。
放射治疗后并发症:放射性肺炎、心包炎、脊髓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还需特别注意放疗可能影响骨骼发育。
经过扩大野高剂量照射的患者,放疗野内发生第二肿瘤的概率增加,需定期严密随诊。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到经过预处理(化疗/放疗)的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不同可分为:骨髓移植(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脐血移植( CBT)。
按照供者遗传学分类,可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同卵双生间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列情况,可尝试在大剂量联合化疗后进行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期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取得较长期缓解和无病存活。
年龄在55岁以下;
重要脏器功能正常;
缓解期短;
难治易复发的侵袭性淋巴瘤;
4个CHOP方案能使淋巴结缩小超过3/4者。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淋巴瘤治疗时,移植物受淋巴瘤细胞污染的机会小,造血功能恢复快,并适用于骨髓受累或经过盆腔照射的患者。
淋巴瘤作为一种全身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多不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需外科干预,主要包括:
对于肿大淋巴结或可疑侵犯器官行手术切取(或切除)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对于早期原发胃肠道的淋巴瘤,可先给予手术切除,再行化放疗巩固。
对于淋巴瘤压迫所引起的脊髓压迫综合征、空腔脏器梗阻等并发症,可行减症手术。
合并脾功能亢进者如有切脾指征,可行脾切除术以提高血象,为以后化疗创造有利条件。
非霍奇金淋巴瘤大部分为B细胞性,90%表达CD20。霍奇金淋巴瘤的淋巴细胞为主型也高密度表达CD20。
适用情况:凡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均可用CD20单抗(如利妥昔单抗)治疗。
提高化疗效果:每一周期化疗前应用,可明显提高惰性或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完全缓解率及无病生存时间。
提高移植效果:B细胞淋巴瘤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用利妥昔单抗做体内净化,可以提高移植治疗的疗效。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
对蕈样肉芽肿等有部分缓解作用。
胃MALT淋巴瘤经抗Hp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改善,淋巴瘤消失。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细胞免疫治疗,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复发性难治B细胞淋巴瘤有一定疗效。
ⅠA/ⅡA期(无大肿块):观察或局部放疗。
ⅠB/ⅡB期和ⅠA/ⅡA期(有大肿块):局部放疗±化疗±利妥昔单抗治疗。
III/IV期:化疗±利妥昔单抗±局部放疗。
一线化疗方案主要有以下:
ABVD方案: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是首选治疗方案。
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CV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
注:上述方案可±利妥昔单抗治疗。
Ⅰ和Ⅱ期:一般需要进行化疗2~6周期,再加上放疗的受累野照射(IFRT)或部位照射(ISRT)。
Ⅲ和Ⅳ期:一般需要进行化疗8周期,然后进行放疗的受累野照射(IFRT),或变更化疗方案。
初治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包括:
ABVD方案: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
Stanford V方案:多柔比星+长春花碱+氮芥+长春新碱+博来霉素+足叶乙苷+泼尼松,每周给药。
BEACOPP方案:足叶乙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泼尼松+甲基苄肼。
复发/难治患者接受二线治疗方案包括:
DHAP方案:地塞米松+高剂量阿糖胞苷+顺铂。
DICE方案: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足叶乙苷。
ESHAP方案:足叶乙苷+甲强龙+高剂量阿糖胞苷+顺铂。
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
GVD方案: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脂质体多柔比星。
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足叶乙苷。
IGEV: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
miniBEAM方案:卡氮芥+足叶乙苷+阿糖胞苷+米尔法兰。
MINE方案:美司那+异环磷酰胺+米托蒽醌+足叶乙苷。
复发/难治患者的其他治疗方案:
对于一般状态好的年轻患者,解救治疗缓解后,应该选择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对于初治时未曾放疗的部位,也可放疗。
对于复发/难治患者可以选择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作为解救治疗。对于CD30阳性的复发/难治患者,可选择CD30单抗(BV)。
非霍奇金淋巴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化学治疗,尤其是对中高度恶性者。放射治疗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而手术治疗在部分结外病变的综合治疗中也是有益的选择,例如,胃肠道淋巴瘤的治疗,特别是肿瘤局部有穿孔危险时。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与病理亚型密切相关,在此仅简述治疗策略,具体治疗方向请参加淋巴瘤病理亚型的相关词条。
惰性淋巴瘤发展较慢,化、放疗有效,但不易缓解。
B细胞惰性淋巴瘤:包括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等。
T细胞惰性淋巴瘤:指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
Ⅰ期和Ⅱ期
放疗或化疗后存活可达10年,部分患者有自发性肿瘤消退,故主张观察和等待的姑息治疗原则。
如病情有所进展,可用苯丁酸氮芥或环磷酰胺口服单药治疗。
II期和IV期
化疗后虽会多次复发,但中位生存时间也可达10年,联合化疗可用COP方案或CHOP方案。
进展不能控制者可试用FC(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方案。
B细胞侵袭性淋巴瘤:包括原始B淋巴细胞淋巴瘤、原始免疫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等。
T细胞侵袭性淋巴瘤:包括原始T淋巴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等。
治疗原则:侵袭性淋巴瘤不论分期均应以化疗为主,对化疗残留肿块、局部巨大肿块或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者,可行局部放疗扩大照射作为化疗的补充。
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为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
R-CHOP方案:即化疗前加用利妥昔单抗的CHOP方案,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经典方案。
一些消肿散结、解毒化瘀的中药不仅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放化疗副作用,同时也能增强自身免疫力,可应用于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
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没有科学依据,适应证、有效性也不明确,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