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梅医生

温晓梅

主任医师 小儿普通内科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温晓梅
暂无 接诊率
暂无 问诊量
暂无平均回复
保证医生真实
未使用随时退
不满意可申诉

在线问诊

邀请开通

电话问诊

暂未开通

视频问诊

暂未开通

医生健康号
温晓梅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4-12-17

怎么判断儿童白血病

判断儿童白血病,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方面检查来进行判断:1、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发热,还有皮肤苍白、贫血、皮肤出血、瘀斑,或者牙龈出血。可能部分人表现是肚子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包括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淋巴结肿大,还有孩子表现关节的
温晓梅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4-12-17

什么是小儿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无力症是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异常,造成血小板在碰到应激状态的时候,不能够收缩,不能够很好的起到止血的作用。所以这种情况叫做血小板无力症。因为血小板本身具有止血的功能,如外伤应激状态的时候,血小板会吸附在相应的位置达到止血的目的。血小板无力症在临床发病率
温晓梅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4-12-17

两岁宝宝贫血怎么办

引起贫血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到医院,寻找出贫血的原因,及时处理:1、饮食不足:两岁的宝宝贫血是因为饮食不足造成缺铁性贫血,从饮食上,添加含有铁质比较丰富的食物,如吃蛋黄、猪肝、瘦肉等含铁质比较丰富的食物,改善铁的储存量;2、贫血较严重:如果比较重的贫血,需要
温晓梅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4-12-15

血小板低会得白血病吗

白血病会引起血小板低,但是不是血小板低会引起白血病。因为血小板低包括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急性期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多数都能够治愈,不会变成白血病。但是如果是长期慢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随着病情的演变,有一部分人可以演变成白血病,或者是引起其他的血
温晓梅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4-12-15

小孩单纯性紫癜的症状

儿童单纯性紫癜是常见的一种血管性出血,常见血管的脆性增加,或者血小板的功能异常。表现是皮肤的自发出血,可能会反复发作,对病人的危害不大,不会引起严重的颅内出血,或者消化道的出血、危及生命。它是一种自限性的,自己也会好。所以很多孩子有这种情况,跟血管的脆性增
温晓梅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4-12-15

小孩紫癜能治好吗

紫癜能否治好,要看具体的情况: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多数是免疫因素造成的血小板减少,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经过常规的治疗,多可以治愈的。但是还有小部分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效果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转变成慢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效果
温晓梅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4-11-15

孩子肚脐眼鼓出一个球形是怎么回事

小儿肚脐眼突出,多为小儿脐疝所致,即小儿肠管突出至脐部皮下,形成易压回的球形软囊,此情况较为常见。其脐部会有一球形或半球形的可复性肿块,当小儿处于安静卧位时,肿块会缩小乃至消失,脐部皮肤呈现松弛状态。而在宝宝哭闹、咳嗽、直立、便秘等导致腹压增大时,肿物就会出现。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来说,平时肿块可能不消失,但用手轻轻按压,可使疝的内容物纳入腹腔,还伴有水过声。并且能触及到边缘清楚、组织坚硬且未闭合的脐环,直径通常在0.5至2厘米之间。 一、小儿脐疝的表现: 1.会在脐部形成可复性的球形或半球形肿块。 2.小儿安静卧位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脐部皮肤松弛。 3.腹压增大时肿物出现,如宝宝哭闹等情况。 二、新生儿和小婴儿的特点: (1)平时肿块不消失。 (2)可通过手压使内容物纳入腹腔并伴有水过声。 三、脐环的特点: 1.边缘清楚。 2.组织坚硬。 3.直径多在0.5-2cm之间。 总之,小儿肚脐眼突出通常是脐疝的表现,其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了解这些有助于对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温晓梅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4-11-15

婴儿拉肚子发烧怎么退烧

宝宝拉肚子且发热,需解决这两方面问题。 一、发热的处理: 1.若体温低于38.5摄氏度,通常无需进行特殊的退热处理。 2.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则建议使用药物退热,常用的退热药包括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二、腹泻的问题: 1.首先要明确是病毒性腹泻还是细菌性腹泻。 (1)病毒性腹泻的特点为: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便,大便检查无红白细胞或偶可见白细胞。 (2)细菌性腹泻的特点为:大便中可见红白胨子,大便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白细胞。 2.对于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除低乳糖饮食外,可口服蒙脱石散和双歧四联杆菌;脱水时要注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如果是细菌感染,则需要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生素治疗。 总之,当宝宝出现拉肚子和发热的情况时,要针对发热和腹泻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妥善处理,以保障宝宝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