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型肝炎病毒的基本定义
甲型肝炎病毒(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它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二、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病毒粒子直径约27-32nm,由蛋白衣壳和核酸组成,其核酸为单链RNA,具有感染性。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6℃30分钟,在-20℃可存活数年,能耐受乙醚、60℃30分钟及pH3的酸性环境,对氯仿等有机溶剂也有一定抵抗力,但加热100℃5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甲醛溶液(1:4000)37℃72小时可将其灭活。
三、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例如污染的水源被大量人群饮用后,易导致多人感染;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未煮熟的贝类等水产品也可感染。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共用餐具等也可传播,一般多发生在家庭、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
四、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过程
潜伏期:一般为15-45天,平均30天左右,潜伏期内病毒在体内复制,但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
急性期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部分患者有发热;黄疸期时,患者尿色加深,继而出现巩膜、皮肤黄染,黄疸约2-4周达高峰,此时上述消化道症状可稍有缓解;恢复期患者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整个病程持续2-4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此型较黄疸型多见,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无黄疸出现,容易被忽视,因为症状不典型,可能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才被察觉。
慢性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不会慢性化,感染后人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五、甲型肝炎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
-抗-HAVIgM: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感染后1-4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发病1-2个月达高峰,3-6个月后逐渐消失,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抗-HAVIgG:出现较晚,但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或接种过疫苗,具有免疫力。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甲型肝炎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能在感染早期病毒血症时检测到病毒核酸,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症状不典型或血清学检测不明确时可发挥作用。
六、甲型肝炎的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对甲型肝炎患者要早期隔离,隔离期一般为自发病日起3周。托幼机构发现甲型肝炎患者后,应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45天,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新病例。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管理,保障饮水安全,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吃生冷食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等。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措施,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等。儿童和高危人群是接种重点,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IgG,获得持久免疫力。
-被动免疫:可注射人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如婴幼儿)和高危人群,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接触后1-2周内注射,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对甲型肝炎病毒的易感性无明显差异,一般人群普遍易感。生活中注意卫生习惯的人群相对感染风险较低,而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接触甲型肝炎患者机会多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要更加重视预防和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