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是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是引发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被HAV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可导致疾病传播。
病毒特性
HAV呈球形,无包膜,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外界多种理化因素,在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在低温下能长期存活,但对热、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如加热至100℃1分钟即可将其灭活。
致病机制
HAV经口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口咽部或唾液腺中短暂增殖,然后到达肠道,再侵入肝细胞内复制。HA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其致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反应介导的细胞损伤。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清除HAV的过程中,会对受感染的肝细胞进行攻击,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甲型肝炎相关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对HAV易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来说,儿童感染HAV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而成人感染后临床症状相对明显。生活卫生条件较差、密切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HAV后可能会加重肝脏损害,病情相对更为复杂。在儿科护理中,要特别关注儿童的卫生习惯,避免儿童接触被HAV污染的物品,因为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可能出现更明显的临床症状变化,需要加强护理,如注意饮食卫生、做好个人卫生防护等,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