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其常见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子宫收缩乏力:
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等,均可导致宫缩乏力。
局部因素:子宫过度膨胀(如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子宫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均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2.胎盘因素:
胎盘滞留:若胎盘部分剥离、胎盘嵌顿,或胎盘粘连、植入,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胎盘胎膜残留:胎盘、胎膜残留,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3.软产道裂伤:
分娩过程中,软产道裂伤,可累及子宫肌层,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裂伤后未能及时修补,发生感染,导致局部宫腔粘连,影响子宫收缩,也可导致产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
产妇本身患有某些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或在分娩过程中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均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
某些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型子痫前期等,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
对于产后出血的高危人群,如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以及有妊娠期并发症病史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同时,产妇在产后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如果产后出现大量出血、持续腹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