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紫色淤青是怎么回事

一、身上出现紫色淤青的原因

1.血管因素: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导致淤青。遗传性血管性假血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质或量的异常,使得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壁脆弱易破裂出血形成淤青。老年人皮肤老化,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轻微碰撞或血压波动时,血管易破裂出血,形成淤青,这种情况在身体暴露部位更为常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纤维细胞功能,使血管周围支持组织减少,血管脆性增加,容易出现淤青。

2.血小板因素:血小板数量减少,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紫色淤青。血小板功能异常,像血小板无力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数量减少、缺乏或结构异常,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易引起皮肤淤青。

3.凝血因子因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A,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因凝血因子Ⅷ缺乏,凝血过程受阻,轻微创伤或自发情况下就会出血,形成淤青。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影响维生素K合成;或存在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K吸收和利用的人群。

4.其他因素:外伤是常见原因,如碰撞、摔倒等外力作用,使皮下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皮下形成淤青,淤青范围、颜色深浅与外力大小、受伤时间有关。药物影响,如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会抑制凝血过程,增加出血风险,导致淤青。

二、相关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血小板数量、形态和白细胞、红细胞等情况。若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正常参考值:(100300)×10⁹/L),提示可能存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PT延长常见于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等;APTT延长多见于血友病等;FIB降低会影响凝血功能。

3.血小板功能检查:如血小板聚集试验,可评估血小板聚集功能,帮助诊断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4.血管壁功能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通过给手臂局部加压,观察前臂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出血点数目,判断血管壁的脆性和通透性。

三、治疗方法

1.针对病因治疗:若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对于血友病A,可补充凝血因子Ⅷ进行治疗。对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凝血异常,可补充维生素K。

2.药物治疗:氨甲环酸,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从而起到止血作用。酚磺乙胺,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小板功能,有助于止血。

3.日常护理:受伤早期(2448小时内),对淤青部位冷敷,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可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淤青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受伤48小时后,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吸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淤青处,温度以能耐受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避免再次受伤,穿着宽松衣物,减少皮肤摩擦;进行日常活动时注意安全,避免碰撞。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活泼好动,更易因碰撞产生淤青。若儿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淤青,需及时就医,排查血液系统疾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剂量需精准计算,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日常护理中,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营造安全的活动环境。

2.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易出现淤青。日常活动要注意缓慢,避免快速转身、大幅度动作,防止摔倒碰撞。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减少因血压波动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若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3.孕妇:孕妇出现淤青要谨慎处理,避免自行用药。孕期身体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轻微淤青可先观察,若淤青范围扩大、增多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保障孕妇和胎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