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遗尿,也就是常说的尿床,是指5岁及以上儿童在睡眠中出现排尿控制障碍,或白天有时也会尿湿裤子。一般分为原发性遗尿症和继发性遗尿症,要依据具体病因予以治疗。
一、原发性遗尿症:也叫功能性遗尿症,多数和排尿功能障碍有关,通常发生在夜间熟睡时。膀胱控制功能发育迟缓,可能与家族史、低出生体重儿发育延迟、睡眠时间过长、白天排尿训练过迟等因素相关,而且在疲倦、兴奋、紧张等情绪出现波动时,症状会加重,一般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其治疗主要是行为治疗,能控制大部分儿童遗尿,这需要家长和儿童共同配合:
1.建立自信心;
2.进行激励性行为矫正、正强化的行为干预;
3.帮助儿童建立条件反射,比如定时唤醒,让其习惯在觉醒时主动排尿。
二、继发性遗尿症:大多由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像糖尿病、神经创伤,或者尿道畸形、尿道炎、膀胱炎等都可能导致遗尿。除了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外,还可以使用以下药物:
1.抗胆碱药物,如常见的盐酸奥昔布宁胶囊等,能够抑制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症状,从而减少儿童夜间遗尿频率;
2.阿米替林、去甲替林、丙米嗪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增加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无抑制性收缩,但这些药物都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于伴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儿童,除了药物和行为方面的改善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
总之,儿童遗尿要分清类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