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患者肠道黏膜存在慢性炎症,炎症破坏肠道黏膜及血管,导致便血,常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情可能反复,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影响病情,有肠道炎症病史者更易复发。
2.克罗恩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等有关,肠道出现节段性炎症,病变处黏膜溃疡形成可引起便血,表现为黏液血便,还会有腹痛、腹部包块、消瘦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吸烟等可能对病情有影响,有肠道疾病家族史者需警惕。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发病与遗传、饮食(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相关,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易坏死溃疡,导致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风险增加,有肠道腺瘤性息肉病史者是高危人群。
2.直肠癌:与遗传、直肠慢性炎症、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肿瘤侵犯直肠黏膜及血管引起便血,多为鲜红色血便,常伴有里急后重(总有排便不尽感)、大便变细、肛门坠胀等表现,中老年人较多见,长期便秘等不良排便习惯者易患,有直肠息肉病史者需密切监测。
(三)肠道血管病变
1.肠道血管畸形: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肠道血管出现畸形改变,血管破裂出血导致便血,出血量可多可少,表现为便血,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出血,各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一般无特定直接关联,有肠道手术史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缺血性结肠炎:多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导致肠道缺血,肠道黏膜缺血损伤引起便血,常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病史,患者多有腹痛后出现便血的表现,生活中突然脱水、大量失血等情况可能诱发。
二、肛门直肠疾病相关原因
(一)痔疮
1.内痔: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引起,排便时粪便摩擦曲张静脉,导致静脉破裂出血,便血特点为便后滴血,血色鲜红,一般无疼痛,好发于经常久坐、便秘等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便秘者更易患内痔。
2.外痔:常因肛门缘静脉丛的炎症、血栓形成或结缔组织增生引起,一般单纯外痔不会有便血,但当外痔发生炎症等情况时,有时可能伴有少量便血,可出现肛门肿物、疼痛等表现,久坐、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者易患,有痔疮病史者复发风险高。
3.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特征,可出现便血,便血特点类似内痔,同时有外痔的相关表现,如肛门肿物、疼痛等,生活方式不良者更易发病,有痔疮基础者需注意预防发作。
(二)肛裂
多因便秘等原因导致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撑裂肛管皮肤,引起便血,便血特点为排便时或排便后肛门剧烈疼痛,伴有少量鲜红色便血,多见于年轻人,长期便秘、大便干结的人群易患,儿童若有严重便秘也可能发生肛裂。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肠道出血引起便血,还可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各年龄均可发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是常见病因,有血液系统基础病史者需关注病情变化。
2.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等,可引起肠道出血导致便血,同时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或接触过放射性物质等的人群风险较高,儿童白血病也较为常见。
(二)传染病
1.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细菌感染肠道后,肠道病变处血管坏死可导致便血,多为少量便血,常伴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等,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生活中食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易感染,有伤寒病史者需注意预防复发及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