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刚出现小便是红色的,这是为什么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等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炎症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小便红色。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常见,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病史。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长期的肾脏炎症持续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也会出现血尿情况,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有蛋白尿、水肿等伴随表现的可能性较大。

2.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进而导致小便红色。患者多有腰腹部疼痛症状,疼痛可较为剧烈,呈绞痛样,疼痛性质和部位因结石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常见于中青年人群,部分人有既往结石病史。

3.泌尿系统肿瘤

-肾盂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容易发生破溃出血,血液混入尿液中导致小便红色。多见于中老年人,膀胱癌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肾盂癌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可表现为血尿。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成人可能有自身免疫性等多种病因。

-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自幼就可能出现出血表现,包括血尿等,男性发病居多,有家族遗传病史可寻。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导致血尿,如使用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可能会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引起出血;使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若用药剂量不当,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包括血尿。不同药物引起血尿的机制不同,使用相关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尿液颜色变化,有用药史的人群要考虑药物导致血尿的可能性。

二、需要关注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随疼痛症状

1.伴肾绞痛

-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疼痛可沿输尿管走行放射,如从腰部向会阴部放射等,疼痛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这是因为结石梗阻尿路,引起输尿管痉挛等一系列反应导致疼痛。

2.伴尿频、尿急、尿痛

-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尿路,刺激尿路黏膜,导致尿频(排尿次数增多)、尿急(突然有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耻骨上区等部位疼痛),同时炎症损伤黏膜可引起血尿。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而宽,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尤其在性生活后、经期等特殊时期。

(二)伴水肿表现

-如同时出现眼睑水肿、下肢水肿等,可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肾小球肾炎时,肾脏滤过和重吸收功能紊乱,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出现水肿。儿童肾小球肾炎水肿可能更为明显,起始于眼睑等组织疏松部位,成人也可出现全身性水肿等情况。

三、需要采取的初步措施及建议

(一)及时就医检查

-出现小便红色后,应尽快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首先要做尿常规检查,明确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增多,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尿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结构是否有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怀疑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尿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

(二)注意休息与观察

-在等待就医过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血尿情况。同时要密切观察小便红色的变化情况,包括是否持续存在、颜色深浅是否有变化等,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的变化,如疼痛是否加剧、是否出现新的不适症状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判断病情很重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出现小便红色时,家长要更加重视,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且儿童泌尿系统疾病有其自身特点,如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情况相对较多见。要及时带儿童就医,详细向医生提供儿童的发病情况、既往健康史等信息。

-老年人出现小便红色,要考虑肿瘤等疾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就医检查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病史、目前正在服用的药物等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