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乙型肝炎会死吗

乙型肝炎概述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多数乙型肝炎患者经过规范的诊治等是可以控制病情、长期生存的,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会逐渐进展,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病情不同阶段的预后差异

急性乙型肝炎:大部分成年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其中约90%以上的成人可以自发清除病毒,达到临床治愈,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会危及生命。而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约有5%-10%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较轻,通过规范的抗病毒等治疗,病情多能得到较好控制,对寿命影响相对较小,很多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寿命接近正常人。

-中度和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较重,若不进行规范治疗,病情可能逐渐进展,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肝纤维化是肝脏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若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可能会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而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明显升高,肝癌是严重威胁生命的恶性肿瘤。据相关研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0%左右,肝癌患者预后相对更差,总体生存时间较短。

影响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

病毒因素:乙型肝炎病毒载量高,如HBV-DNA定量很高,提示病毒复制活跃,病情进展风险相对较高。

宿主因素:

-年龄: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更易慢性化,成人感染后相对更易清除病毒,但儿童时期感染的患者若慢性化,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可能逐渐进展;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

-免疫状态:自身免疫力较强的患者,在感染初期更有可能清除病毒;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合并艾滋病等其他免疫缺陷疾病的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更容易进展。

治疗因素:是否及时规范进行抗病毒等治疗至关重要。及时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病情进展。例如,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及时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

预防及改善预后的措施

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3剂次;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等也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如避免不安全的注射、避免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在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等。

改善预后:乙型肝炎患者要定期进行监测,包括肝功能、HBV-DNA定量、甲胎蛋白、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按时用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避免饮酒等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

总之,得了乙型肝炎不一定会死,通过规范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很多患者可以控制病情,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和较长的生存期,但如果忽视病情、不规范治疗,病情可能会进展至严重阶段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