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螺丝骨,在医学上通常指的是内踝与外踝,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它们的具体部位:
1.内踝:是胫骨远端内侧向下的骨突,位于小腿内侧,脚踝的前内侧,较为圆润。当你触摸自己脚踝内侧最突出的骨性结构,那就是内踝。内踝参与构成踝关节的内侧部分,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2.外踝:由腓骨远端外侧向下突出形成,位于小腿外侧,脚踝的后外侧,相比内踝更为细长。触摸脚踝外侧最明显的骨性隆起,即为外踝。外踝同样是踝关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内踝共同协作,保证踝关节的正常运动及稳定。
二、不同人群与螺丝骨的相关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
儿童及青少年:此阶段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相对较软,活动量较大且活泼好动,容易因运动损伤如崴脚等,导致内、外踝骨折或韧带损伤。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日常活动,运动时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护踝等。
成年人:日常工作生活中,若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进行高强度体育运动,会增加内、外踝的压力,易引发踝关节劳损,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关节炎等问题。建议合理安排工作和运动,定时休息,适当进行踝关节的放松锻炼。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逐渐疏松,内、外踝部位也不例外,轻微的摔倒或扭伤就可能引发骨折。老年人日常活动要格外小心,家中做好防滑措施,必要时可使用辅助行走工具,降低受伤风险。
2.性别因素
女性:部分女性喜爱穿高跟鞋,长时间穿高跟鞋会改变踝关节的受力结构,使内、外踝承受更大压力,增加踝关节扭伤及慢性损伤的风险。建议女性尽量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间,如需穿着,选择鞋跟高度适中、稳定性好的款式。
男性:男性通常运动强度较大,参与如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较多,在运动过程中踝关节易遭受外力冲击,导致内、外踝损伤。运动前应充分热身,运动时佩戴合适的护具。
3.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者: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薄弱,无法有效保护内、外踝,在突然运动或行走时容易受伤。建议此类人群逐渐增加运动量,进行一些简单的踝关节锻炼,如脚踝旋转、踮脚尖等,增强肌肉力量。
运动过度者:过度进行跑步、登山等运动,内、外踝反复承受压力,易引发疲劳性骨折或软骨损伤。应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给踝关节足够的恢复时间,运动后可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
4.病史因素
有踝关节旧伤者:曾经内、外踝或踝关节其他部位受伤,即使已经康复,再次受伤的风险仍较高。此类人群日常要更加注意保护踝关节,运动前进行针对性的热身和力量训练,必要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佩戴功能性护具。
患有关节炎等疾病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可能累及踝关节,导致内、外踝疼痛、肿胀等症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发展,同时注意踝关节的保暖和休息。
三、螺丝骨常见损伤及处理药物
1.常见损伤
扭伤:多因行走不慎、运动时姿势不当等,导致内、外踝周围韧带拉伤,出现疼痛、肿胀、淤血等症状。
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如撞击、高处坠落等,或间接暴力如严重的扭伤引起,表现为剧烈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
2.处理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疼痛和炎症。
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三七片,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