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腹泻的病程界定
急性腹泻的病程一般在2周以内。这是基于医学领域长期临床观察与研究得出的标准。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病程在2周内的腹泻,其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式,与病程超过2周的慢性腹泻存在明显差异。急性腹泻多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因素,或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等非感染因素引起,起病急骤,症状通常较为明显。
二、急性腹泻的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较为常见,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腹泻多发于秋冬季节。细菌感染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为主,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所致。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等,也可能引发急性腹泻,这种情况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相对多见。
2.非感染因素:食物过敏,像对牛奶、海鲜等食物过敏的人群,摄入致敏食物后可能迅速出现腹泻症状。食物中毒,误食变质食物、有毒蘑菇等,会导致胃肠道的急性炎症反应,进而引发腹泻。此外,气候变化、腹部着凉等也可能使肠道蠕动加快,诱发急性腹泻。
三、急性腹泻的症状表现
1.排便改变: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可达数次甚至数十次,粪便性状多为稀便、水样便,严重时可呈蛋花汤样。
2.伴随症状:常伴有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呕吐者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发热也是常见症状之一,体温高低不等,一般由感染因素引起。
四、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调整: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对于成人,可选择米粥、面条等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儿童则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儿童可适当稀释奶粉。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急性腹泻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至关重要。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来补充,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
3.药物治疗:蒙脱石散,它能在肠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从而减轻腹泻症状。黄连素,对肠道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缓解因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五、急性腹泻的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食物要彻底煮熟,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海鲜。避免饮用生水,尽量选择烧开的水或瓶装水。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防止病菌经手进入口腔。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减少病菌滋生。
3.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患急性腹泻后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用药方面,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急性腹泻可能导致原有慢性疾病加重。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严重脱水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患急性腹泻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需尽快就医。
3.孕妇:孕期身体较为特殊,急性腹泻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早产风险。孕妇患急性腹泻后,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以利于自身和胎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