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血糖值界定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当空腹血糖≥7.0mmol/L时,需考虑糖尿病可能。例如,多次检测空腹血糖均达到或超过此值,结合患者可能出现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对于没有典型症状,但空腹血糖≥7.0mmol/L,需另一天再次检测空腹血糖予以确认。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时,清晨空腹状态下,饮用含75g无水葡萄糖的水溶液,分别测定空腹血糖以及饮用葡萄糖水后2小时的血糖值。当2小时血糖≥11.1mmol/L时,也可诊断为糖尿病。若仅有糖耐量2小时血糖≥11.1mmol/L,而空腹血糖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存在糖尿病相关症状,也需考虑糖尿病可能,同样需要另一天复查确认。
随机血糖:随机血糖是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随时测定的血糖值。若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二、不同人群的血糖监测及糖尿病诊断注意事项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诊断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可能影响血糖的因素。例如,儿童1型糖尿病往往起病较急,血糖波动较大,可能在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症时才被发现,此时随机血糖可能很高,同时结合尿酮体等检查协助诊断。对于儿童2型糖尿病,随着儿童肥胖率的上升逐渐增多,其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但在评估时要考虑儿童的生活方式,如是否存在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儿童血糖升高进而引发糖尿病。
孕妇:孕妇在孕期进行血糖监测对于早期发现妊娠糖尿病非常重要。孕妇的空腹血糖≥5.1mmol/L,或者OGTT试验中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或者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其中一项达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使得其血糖控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高血糖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巨大儿、胎儿畸形、早产等,所以孕期血糖监测及糖尿病诊断对于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
老年人群: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代谢能力下降,在诊断糖尿病时,需要注意与老年人的一些非特异性症状相鉴别。老年人可能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等非典型症状,此时单纯依据血糖值诊断糖尿病时要更加谨慎。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影响血糖的代谢和药物的代谢,在选择诊断方法和评估血糖情况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状态。例如,老年人在进行OGTT试验时,要考虑其胃肠功能对葡萄糖吸收的影响等因素,可能需要调整葡萄糖的服用量或者监测方式。
三、血糖异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情况及处理
空腹血糖受损(IFG):指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类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较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定期监测空腹血糖以及OGTT试验等,密切观察血糖变化,预防向糖尿病进展。
糖耐量减低(IGT):指OGTT试验中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而空腹血糖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此类人群同样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除了饮食和运动干预外,还可以定期进行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了解血糖总体控制情况。部分IGT人群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逆转血糖异常情况,恢复正常糖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