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期处理
1.冷敷:摔伤后72小时内可进行冷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具体方法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摔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隔2-3小时敷一次。对于儿童,由于皮肤较娇嫩,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
2.制动休息:受伤后应让受伤部位制动休息,避免继续活动加重损伤。例如下肢摔伤时尽量减少行走,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对于婴幼儿,要避免其过度活动受伤部位,家长需小心看护。
二、药物辅助
1.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可以使用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非甾体抗炎药外用,这类药物通过局部涂抹,经皮肤吸收发挥抗炎、止痛作用,能缓解摔伤后的疼痛和肿胀。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
2.口服药物: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在排除禁忌证后可考虑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的用药差异,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标准。
三、后期处理
1.热敷:摔伤72小时后,局部出血和渗出基本停止,此时可改为热敷。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有助于消肿止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2.康复锻炼:在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后,根据受伤部位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肌肉收缩、关节活动等,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促进损伤恢复,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要有所调整,例如成年人康复锻炼可逐渐增加强度,而儿童康复锻炼需在家长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的、适合其年龄的活动。
四、饮食注意
1.营养均衡:受伤后应保证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维生素C等对损伤恢复也有一定帮助。儿童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全面,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肿胀和疼痛。
2.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身体新陈代谢,促进损伤部位的恢复。
五、特殊情况处理
如果摔伤后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伴有活动受限、畸形等情况,可能存在骨折等严重损伤,需及时就医进行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摔伤后更要警惕骨折等严重损伤的可能,应尽快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