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因素
(一)饮水过少
若日常饮水不足,机体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会对水分进行重吸收,导致尿液浓缩,从而使尿液颜色长期偏黄。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劳作或运动量大且未及时补充水分时,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耐受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由于新陈代谢相对旺盛,对水分缺乏更为敏感,若饮水少更易出现尿赤长期黄的情况;成年人若长期饮水不足也会有此表现。
(二)饮食因素
过多食用胡萝卜、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时,经人体代谢后,胡萝卜素会随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黄。这种情况在不同性别中无明显差异,一般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此类食物摄入后,尿液颜色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
(一)泌尿系统感染
当泌尿系统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病原体在泌尿系统繁殖,会引起尿液成分改变,导致尿赤长期黄。例如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尿道炎,炎症刺激会使尿液中出现白细胞、细菌等成分,从而使尿液颜色异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由于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导致尿赤长期黄;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相对男性更易患泌尿系统感染出现此症状。
(二)肝胆系统疾病
1.肝炎: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肝脏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经尿液排出,使尿液发黄。不同年龄人群患肝炎的病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感染病毒性肝炎病毒(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等)发病;成年人可能因药物、酒精等因素引发药物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炎导致尿赤长期黄。
2.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梗阻时,胆红素排泄受阻,反流入血,也会使尿液颜色变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胆结石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后均可能出现尿赤长期黄的情况,且随着年龄增长,胆囊疾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三)其他疾病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酮症酸中毒时,尿液中会含有酮体,使尿液颜色异常变黄。糖尿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1型糖尿病相对多见,成年人2型糖尿病更为常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易出现尿赤长期黄的情况。
2.溶血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增加,经代谢后产生大量胆红素,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尿液发黄。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溶血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有差异,如新生儿可能因母婴血型不合等原因发生溶血性疾病出现尿赤长期黄。
当发现尿赤长期黄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肝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改善尿赤长期黄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