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破坏增加:同族免疫性溶血、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RH血型不合溶血病、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
胆红素生成过多: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
同族免疫性溶血:ABO血型不合溶血病、RH血型不合溶血病。
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原虫。
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喂养延迟、胎粪排出延迟。
红细胞酶缺陷: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
红细胞形态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胆红素摄取障碍: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
胆红素结合障碍: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
胆红素排泄障碍: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
3.胆汁排泄障碍:
先天性胆道闭锁。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胆道闭锁:多于出生后2周逐渐出现黄疸,持续加重,大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尿色深黄,B型超声检查可协助诊断。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在出生后1周出现黄疸,呈间歇性或进行性加重,大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B型超声检查或逆行胰胆管造影可协助诊断。
4.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胆汁排泄障碍。
5.其他:
药物: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头孢噻肟。
缺氧和感染: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
低血糖:低血糖时肝糖原储备不足,影响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
低体温:低体温时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减少,游离胆红素增加。
酸中毒:酸中毒时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减少,游离胆红素增加。
饥饿和喂养延迟:饥饿时肝内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减少;喂养延迟时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可导致黄疸加重。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主要在于黄疸出现的时间、胆红素水平、黄疸持续时间、黄疸退而复现等方面。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胆红素水平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7~10天内消退,胆红素退而复现的情况较少见。而病理性黄疸则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胆红素水平较高,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超过2~4周,胆红素退而复现的情况较多见。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胆红素水平、肝功能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积极的治疗,以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黄疸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