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直肠炎有可能致癌。慢性结直肠炎是因各种致病因素致使肠道出现炎性水肿、溃疡、出血,从而引发肠道长期且反复的炎症改变。炎症感染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在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形成广泛组织损伤,有大量急性炎性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在结肠黏膜间质内广泛浸润,导致肠道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而出现充血、糜烂、溃疡或肉芽肿,进而引起肠道狭窄,表现出大便变细、排便困难、腹胀、腹痛、发热等局部症状,同时还伴有营养不良、贫血、关节炎、虹膜炎、肝脏损害等情况,继而促使肠道KRAS、MYC、EGFR癌基因激活,同时APC、TP53、DCC抑癌基因失活,逐渐形成癌变。
一、慢性结直肠炎的具体表现:
1.肠道改变:包括炎性水肿、溃疡、出血,引发长期反复炎症。
2.菌群失调:炎症感染导致。
3.组织损伤:大量炎性细胞等广泛浸润结肠黏膜间质。
4.肠道狭窄:炎症刺激引起,带来一系列局部症状。
5.伴随症状:如营养不良等。
二、慢性结直肠炎的治疗:
1.早期阶段: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鱼、瘦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同时可口服美沙拉秦肠溶片、肠胃宁胶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若症状未改善,可采取醋酸泼尼松片、醋酸地塞米松片、倍他米松片等激素治疗,若能及时治愈则不会癌变。
2.未及时治疗: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到晚期甚至癌变阶段,若发展成结直肠癌,则需行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结直肠部分切除术、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造口术等解除梗阻,术后积极使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等进行化疗。
总之,慢性结直肠炎有致癌风险,需重视其治疗,早期规范治疗可避免癌变,若发展到严重阶段则要采取相应手术及术后化疗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