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的过敏原因及对应红疙瘩表现
(一)食物过敏
1.常见食物及表现:如鱼虾、坚果、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引起的全身红疙瘩通常伴有明显瘙痒,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红斑、风团等。例如,对鱼虾过敏者食用后数小时内可能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瘙痒剧烈。儿童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发生食物过敏,且可能因瘙痒而哭闹不安。
2.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时期食物过敏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的食物过敏情况可能会改善,但也有持续到成年的情况。不同年龄段对食物过敏原的易感性不同,婴儿期常见牛奶、鸡蛋过敏,学龄期可能对花生、坚果等过敏风险增加。
(二)药物过敏
1.常见药物及表现:多种药物都可能引起过敏,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药物过敏导致的红疙瘩一般在用药后一定时间内出现,除了瘙痒外,可能还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可表现为红斑、丘疹等。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发生药物过敏的风险可能增加,且过敏反应可能更严重。
2.病史影响: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再次使用相同或相关药物时,发生过敏的风险极高,需特别谨慎用药。
(三)接触性过敏
1.常见接触物及表现:接触如化妆品、金属饰品(镍等)、某些植物(毒葛等)都可能引起接触性过敏。接触部位及周围可出现红疙瘩,伴有瘙痒,严重时可能蔓延至全身。例如,佩戴含有镍的金属手链后,接触部位皮肤先出现红斑、丘疹,若搔抓等刺激可能扩散至全身。女性使用化妆品时,由于皮肤接触面积较大,相对更易发生接触性过敏,不同肤质对化妆品的耐受度不同,敏感肤质者风险更高。
2.生活方式影响:经常接触新的化妆品、饰品等的人群,接触性过敏的几率相对较高。生活中频繁更换护肤品、佩戴新饰品等行为可能增加接触过敏原的机会。
(四)吸入性过敏原过敏
1.常见吸入物及表现: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是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吸入后可引起全身过敏反应,出现红疙瘩、瘙痒,还可能伴有打喷嚏、流涕等症状。在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者外出后易出现全身红疙瘩瘙痒,儿童在户外活动时接触花粉等的机会较多,更易受影响。
2.季节和生活环境影响:花粉过敏具有明显季节性,春季和秋季花粉浓度高时发病增多。居住环境中尘螨较多的人群,如室内卫生条件差、湿度适宜尘螨生长的家庭,更易发生尘螨过敏。
二、过敏的诊断与鉴别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发病前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接触史、近期生活环境变化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食用过新的食物、是否接触过新的物质、是否使用过新的药物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过敏原。对于儿童,还需询问家长其日常接触的物品、饮食等情况。
(二)体格检查
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颜色等特征。医生会重点检查全身红疙瘩的情况,判断是风团样皮疹、红斑丘疹样皮疹等不同形态,以及分布范围等,辅助判断过敏类型。
(三)实验室检查
1.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查找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常见过敏原刺入皮肤,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血液检测体内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水平,帮助明确过敏原。不同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皮肤点刺试验相对快速简便,但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准确性相对较高,但检测时间可能较长。
三、过敏的处理与预防
(一)处理方法
1.避免接触过敏原:一旦明确过敏原,应立即避免再次接触。例如,若为食物过敏,需严格避免食用相关食物;若为接触性过敏,要远离接触物。对于儿童,家长需格外留意其周围环境和接触物品,防止再次接触过敏原。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等症状,如氯雷他定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预防措施
1.饮食方面:合理安排饮食,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添加新食物时应少量引入并观察反应。儿童的饮食应多样化但要注意排查可能的过敏原,遵循循序渐进添加辅食的原则。
2.用药方面: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药物。医生在开具药物时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过敏史,选择合适的药物。老年人用药更要谨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过敏风险。
3.接触方面: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环境清洁,减少接触过敏原的机会。如定期清洁家居环境,控制室内湿度以减少尘螨滋生;选择合适的化妆品和饰品,避免使用含有易过敏成分的产品。对于过敏体质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