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细菌感染引起脑膜炎的途径
1.血行感染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出生后外界细菌容易通过血液循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例如,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容易侵入的部位,如果脐部护理不当,细菌可经脐部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到达脑膜引起感染。新生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若皮肤有破损,细菌也可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脑膜导致脑膜炎。
-母亲在孕期有感染情况,如母亲生殖道内有细菌定植,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被细菌感染,细菌进入血液后播散至脑膜引发炎症。
2.邻近组织感染蔓延
-新生儿耳部、鼻部等邻近脑膜的组织发生感染时,感染可直接蔓延至脑膜引起脑膜炎。比如新生儿患中耳炎,中耳的细菌可通过解剖学上的通道侵犯脑膜,导致脑膜炎症。
二、常见引起新生儿脑膜炎的细菌种类及特点
1.B族链球菌
-B族链球菌是新生儿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它在健康人群的生殖道中携带率较高,约10%-30%的孕妇生殖道可携带B族链球菌。新生儿通过产道时易被感染,感染后可迅速引起脑膜炎,病情进展相对较快,若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
2.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也是新生儿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多见于早产儿,早产儿的免疫系统更为不成熟,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大肠埃希菌可从肠道侵入血液,进而到达脑膜。该菌引起的脑膜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耐药情况相对较为复杂。
3.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可存在于环境中,如受污染的食物等。新生儿摄入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可在体内繁殖,通过血液传播至脑膜引发脑膜炎。新生儿感染李斯特菌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可出现发热、嗜睡、抽搐等症状。
三、新生儿细菌感染引起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1.临床表现
-新生儿脑膜炎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表现为拒乳、吸吮无力、精神萎靡、体温不稳定(可发热或体温不升)、前囟饱满或紧张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等症状。由于新生儿不能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其临床表现与年长儿有明显差异,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
2.危害
-新生儿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室膜炎、脑积水、脑脓肿等。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可导致智力低下、癫痫、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对新生儿的生存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可危及生命。
四、预防新生儿细菌感染引起脑膜炎的措施
1.孕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尤其是要检测生殖道是否有B族链球菌等病原菌定植。如果存在病原菌定植,可在分娩前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降低胎儿在分娩过程中感染的风险。孕妇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生殖道清洁,避免发生生殖道感染。
2.新生儿护理
-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天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脐部消毒,防止细菌从脐部侵入。注意新生儿皮肤黏膜的护理,避免皮肤破损,若有破损要及时处理。合理喂养新生儿,保证营养摄入,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
3.环境管理
-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减少环境中细菌的数量。避免新生儿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员,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