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整夜睡不着觉属于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睡眠障碍,表现为夜间长时间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导致次日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佳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诊断为慢性失眠障碍。
二、分类
1.原发性失眠:无明确器质性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异常)及个体神经生物学特性相关。
2.继发性失眠:由躯体疾病(如疼痛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夜间呼吸困难)、精神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药物或物质滥用(如长期服用中枢兴奋药物、过量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因素引发。
三、常见原因
1.生理因素
-年龄: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睡眠结构改变,更易出现整夜失眠;儿童及青少年若生物钟紊乱(如作息不规律)也易受影响。
-性别:女性在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因激素变化更易发生失眠。
-生物钟紊乱:长期跨时区旅行、夜班工作等导致生物钟失调,干扰正常睡眠-觉醒周期。
2.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压力过大、情绪波动(如抑郁、紧张)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睡眠调节。
3.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嘈杂、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均会破坏睡眠环境的适宜性,阻碍入睡。
4.生活方式
-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咖啡因或酒精摄入过量(咖啡因刺激中枢神经,酒精虽初期助眠但易导致夜间觉醒)、作息不规律等,均可干扰正常睡眠。
5.病史相关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慢性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等,疾病本身或治疗药物可能影响睡眠。
四、对健康的影响
长期整夜失眠可引发多方面健康问题:
认知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决策能力下降。
情绪方面:增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发生风险。
躯体健康:削弱免疫力,升高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
五、评估与观察
通过睡眠日记记录睡眠时长、入睡时间、觉醒次数及日间功能状态;结合临床访谈,评估可能的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如是否存在躯体疾病、精神心理问题或生活方式因素等。
六、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
需保证规律作息,睡前避免过度兴奋(如剧烈运动、观看刺激性内容),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优先通过非药物方式(如固定bedtime流程)改善睡眠,避免低龄儿童过早依赖药物干预。
孕妇
关注睡眠环境舒适,因孕期激素变化及身体不适易影响睡眠,可通过调整睡姿、适度日间活动等方式改善,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随意使用助眠药物。
老年人
避免日间过长午睡,保持适度日间轻度活动(如散步),营造安静、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在治疗基础疾病同时,通过建立规律作息等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谨慎考虑干预措施。
有精神病史或躯体疾病者
需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关注睡眠问题,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改善睡眠,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因自行用药影响原发病治疗或引发其他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