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失眠
原发性失眠无明确继发于其他疾病或精神障碍等因素,主要与个体遗传易感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失衡及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相关,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等,长期可致免疫力下降、情绪不稳等,其发生可能受家族遗传倾向影响,且神经生物学机制中涉及睡眠-觉醒调控通路异常。
二、继发性失眠
(一)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引发失眠,如焦虑症患者因过度担忧易出现入睡困难,抑郁症患者常伴随早醒等睡眠障碍,心理状态的异常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干扰正常睡眠节律,尤其青年人群因工作生活压力大更易受心理因素影响。
(二)躯体疾病
1.慢性疼痛性疾病:关节炎致关节疼痛、癌症晚期躯体疼痛等,疼痛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干扰睡眠中枢,使患者难以进入深睡眠或频繁觉醒。
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夜间反复呼吸暂停使血氧饱和度下降,机体为纠正缺氧频繁觉醒,破坏正常睡眠结构,中老年肥胖人群高发。
3.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致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入睡困难,此类患者多伴心悸、多汗等表现。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诱发失眠,含咖啡因的饮品或药物(如咖啡、氨茶碱)、部分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中枢兴奋剂(利他林等),药物作用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平衡,干扰睡眠-觉醒周期,尤其长期服用者更易受影响。
(四)环境因素
环境改变如噪音过大、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干扰人体睡眠节律,适应能力较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受影响更显著,环境因素通过刺激神经系统使机体难以进入放松的睡眠状态。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老年人:因生理变化(如褪黑素分泌减少)更易失眠,需营造安静舒适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饮用刺激性饮品。
儿童:需保障规律作息,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环境应温馨静谧,防止因环境不适或心理压力导致睡眠问题。
孕妇:孕期激素变化及身体不适易致失眠,应注重心理调适,采取左侧卧位等舒适睡姿,避免随意服用助眠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