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功能尿素和肌酐偏高的定义及相关指标意义
肾功能尿素和肌酐偏高是指血液中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浓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肌酐则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泄。血清肌酐浓度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而尿素氮除了受肾小球滤过功能影响外,还受蛋白质摄入量、胃肠道出血等肾外因素影响。正常成人血清肌酐男性约53-106μmol/L,女性约44-97μmol/L;尿素氮正常范围一般为3.2-7.1mmol/L。当这些指标偏高时,往往提示肾功能可能出现了损害。
二、常见导致肾功能尿素和肌酐偏高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对于肌肉发达的男性,由于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相对较多,可能出现生理性的肌酐轻度偏高;长期高蛋白饮食的人群,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尿素增加,也可能导致尿素氮轻度升高。一般这种生理性的偏高幅度较小,去除相关因素后指标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
肾脏疾病:
-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减退,导致尿素和肌酐排泄减少,进而升高。例如,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尿素和肌酐逐渐偏高的情况。
-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炎症损伤肾小管间质,影响肾脏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也会引起尿素和肌酐升高。
-肾血管疾病,如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液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素和肌酐潴留。
其他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输出量减少,肾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出现尿素和肌酐偏高。研究表明,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中肾功能异常(尿素、肌酐升高)的发生率较高。
-脱水状态下,身体水分不足,肾脏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也会导致尿素和肌酐升高,及时补充水分后,指标可能会有所改善。
三、肾功能尿素和肌酐偏高的相关检查及进一步评估
(一)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观察有无蛋白尿、血尿等情况。如果存在蛋白尿,提示可能有肾小球病变;血尿则可能与肾脏的炎症、结石、肿瘤等相关。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尿蛋白的排出量,对于判断肾脏病变的程度和性质有重要意义。
(二)肾脏超声检查
通过肾脏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如果肾脏体积缩小,可能提示慢性肾脏疾病;肾脏有无结石、囊肿、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也可通过超声发现,这些病变都可能影响肾功能导致尿素和肌酐偏高。
(三)进一步的肾功能评估
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计算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可通过公式根据血清肌酐、年龄、性别等因素计算得出。eGFR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分期和预后。
四、肾功能尿素和肌酐偏高的处理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肾脏疾病引起,如肾小球肾炎,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而定);如果是肾动脉狭窄导致,可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以改善肾灌注。对于心力衰竭引起的肾功能尿素和肌酐偏高,需要积极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肾脏灌注。
(二)一般治疗
饮食方面,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如适量摄入瘦肉、鱼类等,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同时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对于有水肿或高血压的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g以下。对于存在脱水的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维持正常的肾脏灌注。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老年人肾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和调整治疗方案,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妊娠期女性出现肾功能尿素和肌酐偏高时,需要综合考虑母婴情况,谨慎处理,因为一些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总之,肾功能尿素和肌酐偏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处理措施,同时要关注不同特殊人群的特点,给予个体化的医疗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