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即处理伤口
1.清洗伤口:被小狗咬破一点皮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肥皂水等弱碱性环境可减少狂犬病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流动清水能冲掉伤口表面的污染物等。对于儿童来说,要由成人协助完成清洗,避免儿童因疼痛等不配合导致清洗不彻底。
2.消毒伤口:清洗完后,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伤口,碘伏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能进一步降低伤口感染其他细菌等的风险。
二、尽快就医评估
1.狂犬病暴露分级:根据伤口情况进行狂犬病暴露分级,一般分为三级,皮肤被轻咬或仅有轻微抓伤、擦伤为II级暴露。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等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处理原则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皮肤娇嫩等特点,在伤口处理过程中更需安抚其情绪,确保操作顺利。
2.接种狂犬病疫苗:II级暴露者通常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几乎100%的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对于儿童,要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剂型等,同时要关注儿童接种后的反应,如局部是否红肿、发热等一般反应,如有严重反应需及时就医。
3.评估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如果小狗不能确定健康状况,或者伤口较深等情况,可能还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例如,当伤口位于头面部等神经丰富部位时,即使是II级暴露也可能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来提供更快速的被动免疫保护。
三、关注小狗健康状况
1.了解小狗疫苗接种情况:如果可能,要了解咬人的小狗是否按照规定接种过狂犬病疫苗。如果小狗接种过完整的狂犬病疫苗程序,那么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因为疫苗接种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等情况。对于儿童家庭饲养的小狗,要确保其定期接种疫苗等做好健康管理。
2.观察小狗后续表现:在被小狗咬伤后,要观察小狗在接下来10天内的健康状况。如果小狗在10天内没有出现狂犬病相关症状(如狂躁、流涎、麻痹等),那么可以一定程度上提示咬人的小狗患狂犬病的可能性较低,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较长等情况。对于有儿童的家庭,要特别留意小狗的异常表现,避免儿童再次受到潜在风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