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小板压积偏低及血小板数目偏低的定义与相关指标
(一)血小板压积(PCT)
血小板压积是指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一般在0.11%-0.28%之间。血小板压积偏低通常意味着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总体积减少。
(二)血小板数目(PLT)
血小板数目正常范围通常在(100-300)×10⁹/L。血小板数目偏低即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
二、可能导致血小板压积偏低及血小板数目偏低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新生儿血小板数目可能相对较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婴儿期血小板数目波动可能受自身生长发育阶段影响,一般新生儿血小板数目在(150-250)×10⁹/L左右,随着成长会逐渐调整至成人范围。
2.性别:一般情况下男女在血小板数目上无显著生理性差异导致偏低,但在特殊生理状态如经期女性,若血小板数目偏低可能与经期失血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通常这种关联程度有限。
(二)病理性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可能伴有红细胞、白细胞减少。例如,患者骨髓穿刺检查会发现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使得血小板生成受影响。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常明显降低,同时可能出现贫血、发热等症状。
2.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EB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外周血血小板数目降低,同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等症状。
-细菌感染:严重的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或影响血小板生成。如败血症患者,由于细菌毒素等作用,可引起血小板消耗增多,从而出现血小板数目偏低及血小板压积偏低的情况。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机体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同时可能伴有血小板生成减少。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数目明显降低,骨髓象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但有成熟障碍。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血液系统,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除了血小板数目偏低外,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三、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可以直接获得血小板数目、血小板压积等指标,同时还能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等其他血细胞的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异常。
(二)骨髓穿刺检查
对于血小板数目偏低及血小板压积偏低的患者,骨髓穿刺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及比例等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白血病等疾病。例如,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骨髓穿刺可见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在白血病患者中,可发现大量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
(三)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自身抗体检测(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病毒学检查(排查病毒感染)等。例如,怀疑系统性红斑狼疮时,需要检测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体;怀疑病毒感染时,需要进行相关病毒的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查。
四、应对措施与注意事项
(一)非药物干预
1.针对不同年龄人群
-儿童:儿童出现血小板压积偏低及血小板数目偏低时,要注意避免外伤,因为血小板数目偏低的儿童凝血功能可能受影响,轻微外伤可能导致出血不易止住。要保证儿童营养均衡,尤其是保证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促进造血功能。例如,多给儿童食用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成人:成人若因生理性因素导致轻度血小板异常,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对于因感染等因素导致的情况,要积极治疗原发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控制后,血小板数目可能逐渐恢复正常。
2.针对不同病史人群
-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者:如既往有白血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压积偏低及血小板数目偏低,要及时就医,重新评估病情,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密切监测血小板数目变化。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如既往有ITP病史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异常,要遵循原发病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注意避免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加重的因素,如感染、接触某些可能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等。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血小板数目偏低时,家长要特别注意看护,防止儿童碰撞、摔倒等,避免发生出血事件。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既往病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血小板压积偏低及血小板数目偏低时,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出血风险相对更高。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受伤的可能性。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避免因检查或治疗操作导致出血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