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的定义及相关指标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成人一般为(100-300)×10⁹/L,血小板压积(PCT)正常参考值成人通常在0.11%-0.28%。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且血小板压积低于正常范围时,即为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
二、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新生儿血小板计数相对较低,生后6个月-2岁时约(100-300)×10⁹/L,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婴儿期血小板压积也可能处于相对较低的生理性波动范围。
2.性别:一般情况下男女差异不显著,但在某些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有细微差别,不过通常无临床意义上的显著影响。
(二)病理性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可能伴有白细胞、红细胞减少。研究表明,约70%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的情况。
-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使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往往明显降低,血小板压积也随之降低。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减少,进而血小板压积偏低。
2.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病毒感染还可能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有研究显示,约30%-50%的病毒感染患者会出现血小板计数短暂性偏低,部分患者可伴有血小板压积偏低。
-细菌感染: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可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抑制血小板生成,并且可能导致血小板在脾脏等部位滞留、破坏增加,从而引起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
3.肝脏疾病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和调节血小板功能的重要器官,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疾病时,肝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脾功能亢进常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会使血小板在脾脏内过度滞留和破坏,进而出现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例如,肝硬化患者中约40%-60%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压积偏低情况。
4.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大,如门静脉高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导致脾功能亢进,大量血小板在脾脏内被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压积也相应降低。
三、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检查
(一)临床意义
1.出血风险增加: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时,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增加。轻度偏低时可能仅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严重偏低时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2.提示基础疾病: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往往是某些基础疾病的表现,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例如,发现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同时伴有贫血、白细胞异常时,需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伴有肝功能异常、脾大时,要考虑肝脏疾病或脾功能亢进等情况。
(二)相关检查
1.骨髓穿刺检查:对于怀疑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的患者,骨髓穿刺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血小板生成是否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可见大量异常的白血病细胞。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检查,了解凝血功能状况,排除凝血因子异常等导致出血的其他因素。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一般主要是间接反映血小板相关的止血功能,若凝血功能其他指标异常,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凝血异常疾病。
3.腹部超声检查:对于怀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腹部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脾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脾大及脾功能亢进。
四、针对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的处理原则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避免外伤: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防止加重出血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看护,避免磕碰等意外情况。
2.饮食调整:给予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饮食,对于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饮食,如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可进温凉流质饮食等。
(二)针对病因治疗
1.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据病情可采用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等。例如,使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等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使用雄激素等药物促进造血。
-白血病:根据白血病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化疗方案,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常用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进行化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先观察;病情较重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还可考虑脾切除等治疗。
2.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使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风疹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注意休息、退热等。
-细菌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败血症患者,应尽早使用有效的广谱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
3.肝脏疾病
-对于肝硬化患者,需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如改善肝功能、抗纤维化、处理门静脉高压等。脾功能亢进明显的患者可考虑脾动脉栓塞术等治疗方法。
4.脾功能亢进:对于脾功能亢进,若为门静脉高压引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等)来缓解脾功能亢进的状况,从而提升血小板计数和压积。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注意事项:儿童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时,由于儿童自身修复能力和对出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更应严格注意避免外伤。例如,儿童玩耍时要避免碰撞,家长要加强看护。同时,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髓造血或导致血小板破坏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2.建议原因:儿童皮肤黏膜娇嫩,外伤后更容易出血且不易止血;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差,不当用药可能加重肝肾功能损害或导致更严重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二)老年患者
1.注意事项:老年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时,出血后恢复较慢,且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出血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老年患者要更加严格地避免外伤,密切观察自身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2.建议原因: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凝血和修复能力下降,出血后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的风险较高,所以需要更加谨慎地预防出血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出血情况。
(三)妊娠期女性
1.注意事项:妊娠期女性出现血小板计数和压积偏低时,要特别关注出血情况,因为妊娠期出血可能影响母婴健康。同时,妊娠期用药需非常谨慎,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权衡利弊。例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妊娠的患者,治疗时要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必要时可短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2.建议原因:妊娠期女性的生理状态特殊,胎儿的健康需要特别保护,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措施的采取都要以确保母婴安全为首要原则,避免因治疗不当对胎儿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