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膀胱脱垂是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指女性膀胱颈和部分尿道位置下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
病因:
1.妊娠和分娩:多次分娩或难产,可导致盆底肌肉和筋膜过度伸展或撕裂,使其对膀胱的支持作用减弱。
2.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盆底肌肉和筋膜逐渐萎缩、松弛,弹性下降,导致膀胱脱垂的风险增加。
3.其他因素:长期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肥胖、重体力劳动等,可增加腹压,长期作用于膀胱,导致膀胱脱垂。
症状:
1.尿频、尿急:膀胱脱垂后,膀胱容量减小,容易出现尿频、尿急症状。
2.尿失禁:由于膀胱颈和尿道位置下移,尿道括约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尿失禁,尤其在咳嗽、大笑、运动等腹压增加时更为明显。
3.排尿困难:膀胱脱垂严重时,可导致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4.下腹坠胀、腰酸:膀胱脱垂可引起下腹坠胀、腰酸等不适症状。
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锻炼:通过收缩肛门和尿道括约肌,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膀胱脱垂症状。
物理治疗:如电刺激、生物反馈等,可刺激盆底肌肉收缩,促进康复。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药物,如雌激素,以缓解盆底肌肉和尿道的萎缩。
2.手术治疗:
膀胱悬吊术:通过手术将膀胱恢复到正常位置,并加强盆底支持。
尿道中段悬吊术:对于严重的尿失禁患者,可采用尿道中段悬吊术,增强尿道括约功能。
预防:
1.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避免长期增加腹压。
2.产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
3.定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保持盆底肌肉的健康。
4.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总之,女性膀胱脱垂是一种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经产妇和老年女性。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女性应关注自身健康,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