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环境调节
保持卧室环境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建议温度维持在18~25℃,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避免睡前接触强光(如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因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
(二)作息管理
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前一晚睡眠不足,次日也应按时起床,通过长期坚持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提升睡眠质量。例如,每天固定22:00左右上床,早晨6:30左右起床(具体时间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但需保持相对稳定)。
(三)心理调适
睡前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如进行深呼吸练习,慢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再缓缓呼气,重复几次;也可尝试正念冥想,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呼吸或身体感觉上,排除杂念,缓解焦虑情绪,避免睡前思考复杂、焦虑的事情,让身心逐渐进入放松状态以利于入睡。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应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1小时避免接触电子设备,防止屏幕蓝光干扰睡眠。同时,家长可协助儿童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如讲睡前故事、轻拍安抚等,帮助儿童平稳过渡到睡眠状态,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兴奋的活动。另外,儿童白天应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身体发育和夜间睡眠,但需避免下午或傍晚过晚进行剧烈运动,以防影响入睡。
(二)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需保持规律作息,白天可适当短时间小憩,但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0分钟),以免影响夜间睡眠。睡前应避免大量饮水,防止夜间频繁起夜干扰睡眠。同时,老年人可通过适度的日间活动(如慢走等轻体力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注意活动时间不宜过晚,避免因活动过度兴奋而难以入睡。此外,老年人若存在慢性疾病,需积极控制病情,某些疾病相关症状可能影响睡眠,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