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

一、概述

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是由致病菌感染引起的颌面部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反应。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继发于头面部的炎症病灶,如牙龈炎、口腔溃疡、面部皮肤感染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患病,儿童因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头面部感染机会较多,发病相对常见。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口腔卫生、面部皮肤卫生的人群易增加患病风险。有头面部感染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受累淋巴结区域出现肿大、疼痛,初期淋巴结质地较软、可推动,有压痛;病情进展时,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变差,疼痛加剧,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温度升高。例如,牙龈炎引起的颌下淋巴结炎,可发现颌下淋巴结肿大伴疼痛。

全身表现:病情较轻时全身症状可不明显;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还可能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儿童患者由于机体反应性不同,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变化较快。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了解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情况,同时会检查头面部原发感染病灶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是常用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感染。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致病菌并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有助于判断淋巴结炎症的程度,对于鉴别淋巴结炎与其他淋巴结病变有一定帮助。

四、治疗原则

针对原发感染病灶的处理:积极治疗头面部的原发感染,如口腔有牙龈炎需进行口腔局部的清洁、抗炎治疗;面部皮肤感染需进行局部消毒、抗感染处理等。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控制淋巴结的感染。儿童患者选用抗生素时需充分考虑其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且适合儿童的抗生素品种。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退热药物;对于全身症状较重者,需注意休息、补充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五、预防措施

保持头面部清洁卫生: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保持面部皮肤清洁,及时处理面部皮肤的微小破损等。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儿童做好面部及口腔的清洁护理。

积极治疗头面部疾病:一旦发生头面部的炎症性疾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防止炎症扩散引起淋巴结炎。

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让儿童患者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鼓励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