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包括:

1.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5%。

2.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

3.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易破裂出血。

4.颅内肿瘤:颅内肿瘤破坏血管也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5.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可使凝血机制障碍,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6.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脑寄生虫病等,可引起蛛网膜下腔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

7.抗凝及溶栓治疗: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治疗后,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8.其他:如头颈部过度屈伸、剧烈运动、咳嗽、用力排便等,可使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阳性等。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一般治疗: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保持大便通畅。给予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

2.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手术夹闭动脉瘤、切除脑血管畸形等。

3.防止再出血: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如氨基己酸、氨甲苯酸等,预防再出血。

4.防治脑血管痉挛: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

5.对症治疗:如头痛严重,可给予止痛治疗;意识障碍者,给予醒脑静等药物醒脑开窍;出现脑疝,应及时手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立即就医,进行积极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