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肩胛骨下方里面痛

一、可能的原因

(一)肌肉骨骼问题

1.姿势不良

-成因:长期伏案工作、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会使肩胛骨周围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例如长时间使用电脑时,人体常处于含胸驼背的姿势,肩胛骨下方的肌肉持续被牵拉,容易引发疼痛。这种情况在办公室人群、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学习或工作的人群。

-年龄性别影响:一般来说,中青年人群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姿势不良相关问题,女性可能因穿着习惯等因素,相对男性更易出现因姿势导致的后背肩胛骨下方疼痛。

2.肌肉劳损

-成因:过度使用上肢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如频繁进行上肢推举类运动(如俯卧撑、举重等),会导致肩胛骨下方的肌肉发生劳损。例如,经常进行高强度健身训练的人群,如果运动方式不当,就容易出现肌肉劳损引发疼痛。

-年龄性别影响:中青年人群参与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机会较多,相对更容易发生肌肉劳损。性别差异方面无明显特异性,但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动的男性可能相对更易出现。

3.筋膜炎

-成因:后背肩胛骨下方的筋膜受到寒冷刺激、外伤或慢性劳损等因素影响,容易引发筋膜炎。例如,在寒冷环境中未注意保暖,筋膜受到寒冷刺激后,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筋膜炎导致疼痛。

-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可能因体质相对较弱等因素,在相同环境刺激下更易发生筋膜炎。

(二)脊柱相关问题

1.椎间盘突出

-成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变,加上不当的腰部动作等因素,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周围神经,引起后背肩胛骨下方疼痛。例如,长期从事弯腰劳作的人群,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

-年龄性别影响:中老年人由于椎间盘退变是自然过程,相对更易发生椎间盘突出。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但男性在从事重体力劳动等情况下可能风险相对较高。

2.脊柱侧弯

-成因: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或后天不良姿势等因素可导致脊柱侧弯,侧弯会使肩胛骨下方的肌肉、骨骼受力不平衡,从而引发疼痛。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如果姿势不良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脊柱侧弯。

-年龄性别影响:青少年群体是脊柱侧弯的高发人群,女性在青春期发育阶段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脊柱侧弯相关问题。

(三)内脏疾病牵涉痛

1.肺部疾病

-成因:肺部的某些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可能引起后背肩胛骨下方的牵涉痛。例如,肺炎患者由于炎症刺激胸膜,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后背相应部位疼痛。

-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肺癌等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

2.心脏疾病

-成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有时可表现为后背肩胛骨下方的牵涉痛。这是因为心脏的神经传导与后背某些区域的神经传导存在交叉,心脏病变时疼痛可放射至后背相应部位。

-年龄性别影响:中老年人群心脏疾病相对高发,男性在更年期后等阶段心脏疾病风险可能相对增加,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围绝经期)心脏疾病风险也会有变化。

二、评估与检查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姿势、脊柱外形,检查肩胛骨下方肌肉的压痛部位、范围,以及进行一些特殊的动作测试,如上肢上举、旋转等动作,以初步判断疼痛的来源是肌肉骨骼还是其他问题。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作用:可以初步观察脊柱的形态、骨骼结构等情况,如是否存在脊柱侧弯、骨质增生等问题。对于怀疑有骨骼病变或脊柱问题的患者,X线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

-适用情况:适用于怀疑有脊柱侧弯、骨折、骨质异常等情况的患者。

2.CT检查

-作用: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的椎间盘、椎体等结构,对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病变等情况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可以明确椎间盘突出的程度、位置等。

-适用情况:当X线检查不能明确病变情况,需要进一步了解脊柱内部结构时,可进行CT检查。

3.MRI检查

-作用: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肌肉、筋膜、椎间盘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筋膜炎、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压迫等情况的诊断更为准确。

-适用情况:怀疑有肌肉、筋膜、椎间盘等软组织病变时,MRI检查是较好的选择。

(三)实验室检查

对于怀疑内脏疾病导致牵涉痛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肺炎支原体抗体、肿瘤标志物、心肌酶谱等检查,以协助诊断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等。例如,肺炎患者血常规可能会显示白细胞升高,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可能会有异常等。

三、应对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1.纠正姿势

-方法: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坐立时应保持腰部挺直,眼睛与电脑屏幕保持合适距离;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定时进行姿势调整,每工作或学习30-60分钟,进行5-10分钟的伸展运动,如伸展上肢、转动颈部和腰部等。

-年龄性别影响及应对:青少年群体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督促其保持正确坐姿;中老年人群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保持良好姿势,女性可选择合适的内衣,避免因穿着不当影响姿势。

2.休息与放松

-方法: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休息,休息时可采取仰卧位,在膝盖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使腰部处于放松状态;也可以进行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敷在后背肩胛骨下方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年龄性别影响及应对: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可利用课间休息、工作间隙进行休息和放松;中老年人群休息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热敷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女性在休息放松时可选择舒适的环境和方式。

3.康复锻炼

-方法:进行一些针对后背肩胛骨下方肌肉的康复锻炼,如肩胛骨收缩运动:坐在椅子上,双肩慢慢收缩,夹紧肩胛骨,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还有伸展运动,如站立位,双手向上伸直,然后向两侧伸展,类似扩胸动作,每次保持15-20秒,重复10次左右。

-年龄性别影响及应对: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锻炼强度和频率;中老年人群锻炼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疼痛加重,女性锻炼时可选择相对柔和的方式。

(二)医疗干预

1.药物治疗: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开具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来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不过总体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才会考虑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

-成因:包括按摩、针灸、理疗等方法。按摩可以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紧张;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气血流通,缓解疼痛;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对于肌肉骨骼问题导致的疼痛,物理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在进行针灸等治疗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生进行操作。中老年人群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自身耐受情况,避免过度刺激。

(三)针对内脏疾病的干预

如果经过检查确诊是内脏疾病导致的牵涉痛,需要针对相应的内脏疾病进行治疗。例如,肺炎患者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心脏疾病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心绞痛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在治疗内脏疾病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生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