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月经的判断标准
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一)年龄因素影响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可能不规律,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经过几年的时间会逐渐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例如,初潮后的2~3年内,约半数以上的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
育龄期:育龄女性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出现明显异常,如周期过短(小于21日)或过长(大于35日)、经期过短(小于2日)或过长(大于8日)、经量过多或过少,需考虑是否存在疾病等因素。
围绝经期:女性45岁左右开始进入围绝经期,HPO轴功能逐渐衰退,月经会出现紊乱,如周期延长或缩短、经量时多时少等,一般持续数年逐渐过渡到绝经。
(二)生活方式影响
饮食:过度节食导致体重过低,会影响机体的能量供应,进而影响HPO轴的功能,引起月经不调。而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导致肥胖,肥胖可通过影响激素分泌等多种途径干扰月经,增加月经不调的风险。
运动:长期高强度运动可能使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影响月经。例如,运动员中月经紊乱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适当运动对月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月经的正常。
睡眠: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包括HPO轴的调节,从而导致月经异常。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时的优质睡眠,有利于维持月经的正常节律。
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体内会分泌过多的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干扰HPO轴的功能,导致月经失调。通过适当的减压方式,如冥想、瑜伽等,有助于维持月经的正常。
二、月经异常的常见原因及相关疾病
(一)内分泌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多毛、痤疮、肥胖等。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多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PCOS患者中月经不调的发生率高达70%~80%。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会影响月经。甲状腺激素参与机体的代谢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加快,可能导致月经稀少、闭经;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减缓,可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月经异常表现。
(二)妇科疾病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导致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等。肌壁间肌瘤较大时也可能影响子宫的收缩,导致月经异常。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出血等变化,可引起痛经、月经不调,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
三、月经是否正常来的监测与评估
(一)自我监测方法
记录月经日记:女性可以自行记录每次月经的开始日期、结束日期、月经持续时间、经量情况等。通过连续3~6个月经周期的记录,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自己月经的规律。例如,若发现月经周期与以往相比有明显变化,如周期延长或缩短超过7日,或者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或减少,应引起重视。
观察身体症状:除了月经本身的情况,还应关注伴随月经出现的身体症状,如是否有痛经、是否有异常的阴道分泌物等。痛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能提示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异常阴道分泌物可能与妇科炎症等相关,也可能影响月经的正常情况。
(二)医疗评估手段
妇科检查:医生会进行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了解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的情况。例如,检查子宫的大小、形态、质地,附件是否有包块等,有助于发现妇科疾病导致的月经异常。
激素水平测定: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2~4日(基础状态)抽血测定性激素六项,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泌乳素等,以评估HPO轴的功能。此外,还可能根据具体情况测定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激素,以排除内分泌疾病对月经的影响。
超声检查:盆腔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等情况。例如,通过超声可以发现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卵巢囊肿等病变,这些病变都可能导致月经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