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月经的生理基础
正常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功能正常的体现,主要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内分泌调节以及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相关。女性进入青春期后,HPO轴逐渐成熟,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分泌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排卵后形成黄体,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随后黄体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剥脱出血形成月经。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经量多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二、常见导致月经正常来的情况及相关因素
(一)生理状态良好的育龄女性
对于处于生育期且身体健康、生活规律的女性,若没有明显的疾病因素影响HPO轴功能和子宫内膜,通常月经会正常来潮。例如,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每日睡眠时长保持在7-8小时左右;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如每日摄入一定量的肉类、蔬菜、水果等;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这些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HPO轴的正常功能,使月经保持正常。
(二)激素水平稳定的情况
1.青春前期:女孩在8-12岁之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开始逐渐启动,但尚未完全成熟,可能会出现月经初潮前后月经不太规律的情况,但也有部分女孩在这个阶段月经能够正常来潮,这是因为身体正在逐渐建立内分泌调节的稳定机制,随着年龄增长,HPO轴进一步完善后月经会逐渐趋于规律。
2.围绝经期早期:女性在45岁左右开始进入围绝经期,此阶段卵巢功能开始减退,但在早期可能激素水平仍有一定波动,但仍能维持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出现月经正常来的情况,但随着时间推移,月经会逐渐变得不规律,如经期延长或缩短、经量改变等。
(三)无明显病理性因素影响
1.没有妇科疾病:如没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如果体积较小且没有影响子宫内膜的形态和血供,可能不会导致月经异常;子宫内膜息肉如果数量少、体积小,也不一定会干扰月经周期和经量;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病变较轻时,可能月经仍能正常来潮。
2.没有全身性疾病明显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若处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的早期代偿阶段,甲状腺激素水平轻度异常时,可能对HPO轴的影响尚不显著,月经仍可正常;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较好,在疾病早期对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较小,月经也可能维持正常。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月经周期可能尚不稳定,一般经过2-5年可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在此期间,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过度节食减肥,因为过度节食会导致机体营养摄入不足,影响HPO轴的正常功能,可能引起月经紊乱;同时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因为精神因素会通过影响下丘脑分泌GnRH而干扰月经,所以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可通过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
(二)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月经逐渐出现变化,但在早期月经仍可能正常来,此阶段要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内分泌检查,如每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卵巢情况,检测性激素水平等。如果出现月经周期、经量等明显异常,或伴有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围绝经期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
(三)有基础疾病的女性
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的女性,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月经的影响。某些降压药、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可能会干扰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月经。如果发现月经出现异常改变,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药物对月经的影响,并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病情稳定,有利于维持月经的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