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正常来月经

一、正常月经的基本特征

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经量多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二、影响正常来月经的因素

(一)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分泌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LH促使卵泡排卵并形成黄体。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对HPO轴进行反馈调节。如果HPO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功能异常,都可能影响月经,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存在排卵障碍,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而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也会通过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干扰月经周期。

2.其他内分泌腺: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也会对月经产生影响,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等疾病可能导致雄激素分泌过多,引起月经失调。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过度节食会使机体能量摄入不足,导致脂肪缺乏,影响雌激素的合成,从而引起月经紊乱。例如长期素食且饮食不均衡的女性,容易出现月经不规律。

2.运动:剧烈运动或长期高强度运动,会影响下丘脑功能,导致GnRH分泌异常,进而影响月经。运动员中月经异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就是因为高强度运动对内分泌的影响。

3.睡眠: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节律,导致激素分泌失衡,可能出现月经失调。

(三)年龄因素

1.青春期:青春期女性HPO轴尚不完善,月经初潮后的2~3年内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规律,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会逐渐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例如13岁刚来月经的女孩,可能会有几个月不来月经或者经期、经量异常的情况,随着身体的进一步发育,月经会逐渐趋于正常。

2.围绝经期:女性在45~55岁左右进入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经量增多或减少等,最终绝经。

(四)疾病因素

1.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可导致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影响子宫收缩,从而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影响盆腔内的激素环境和组织功能,导致月经失调,还可能伴有痛经等症状;子宫内膜炎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功能,导致月经异常。

2.全身性疾病:贫血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缺血状态,会影响激素的合成和代谢,进而影响月经,表现为月经周期改变、经量减少等;慢性肝病会影响雌激素的灭活,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月经紊乱。

三、保持正常来月经的建议

(一)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度节食。每日应摄入足够的热量以维持正常的体重,一般成年女性每日需要摄入1800~2400千卡的热量。

2.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避免长期高强度运动。运动时要注意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让身体有适应过程。

3.充足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利于维持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节律。

(二)定期体检

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全身健康检查,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超声检查和激素水平检测,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影响月经的疾病。例如3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宫颈涂片检查和妇科超声检查,40岁以上的女性还应关注乳腺和甲状腺的健康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家长应关注女孩的月经情况,给予正确的生理知识普及,帮助其正确认识月经初潮后的生理变化。如果月经长期不规律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严重痛经等,应及时就医。

2.围绝经期女性: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因为围绝经期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等情况。同时,要加强钙的摄入,预防骨质疏松,可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3.患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女性,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月经。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以减少对月经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