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
(一)肌肉骨骼问题
1.姿势不良
-成因: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不良姿势,会使肩胛骨周围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如斜方肌中下束等。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每天保持低头屈颈的姿势,会导致肩胛骨下方肌肉持续收缩,进而引发疼痛。这种情况在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的年轻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20-40岁的年龄段,由于工作或娱乐习惯,不良姿势的保持时间较长。
-表现:疼痛多为酸痛,在改变不良姿势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不纠正姿势,疼痛容易反复。
2.肌肉劳损
-成因:过度使用上肢进行劳作,如频繁的肩部外展、上举动作,会造成肩胛骨下方肌肉的劳损。比如从事搬运工作的人群,频繁搬运重物时,肩胛骨下方肌肉反复收缩发力,容易出现劳损。这种情况在体力劳动者中较为多见,年龄上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以中青年体力劳动者为主。
-表现:疼痛部位较为固定,活动上肢时疼痛可能加重。
3.筋膜炎
-成因:肩胛骨下方的筋膜受到寒冷刺激、慢性损伤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筋膜炎。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或者肩部曾经受过轻微的外伤未得到妥善处理,都可能引发筋膜炎。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在寒冷季节或有肩部外伤史的人群中更易出现。
-表现:疼痛有压痛,按压时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改变,晨起时可能有僵硬感。
(二)脊柱相关问题
1.颈椎病
-成因: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可能会压迫神经根,从而引起肩胛骨下方的放射性疼痛。颈椎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但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普及,年轻人患颈椎病的比例也在上升。长期低头、颈椎长期处于不良姿势等是诱发因素。
-表现:除了肩胛骨下方疼痛外,还可能伴有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颈部活动可能受限。
2.胸椎病变
-成因:胸椎的椎间盘突出、胸椎小关节紊乱等病变也可能导致肩胛骨下方疼痛。例如,胸椎受到外伤、长期不良姿势影响胸椎结构等情况都可能引发胸椎病变。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保持者更易出现。
-表现:疼痛可能与脊柱活动有关,如弯腰、扭转等动作可能会加重疼痛。
(三)内脏疾病牵涉痛
1.心脏疾病
-成因:某些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能会表现为肩胛骨下方的牵涉痛。这是因为内脏器官的疼痛信号会通过神经传导投射到相应的体表部位。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需要高度警惕,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
-表现:疼痛可能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等,与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
2.肺部疾病
-成因:肺部的病变,如肺炎、胸膜炎等,也可能引起肩胛骨下方的疼痛。肺部病变刺激胸膜等组织,可通过神经传导导致肩胛骨下方疼痛。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肺部基础疾病或近期有呼吸道感染史的人群更易出现。
-表现:疼痛可能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评估与检查
(一)体格检查
1.视诊
-观察肩部及肩胛骨周围的肌肉形态,是否有肌肉萎缩、畸形等情况。例如,肌肉萎缩可能提示长期失用或神经病变等问题。
-查看姿势是否对称,有无脊柱侧弯等情况。
2.触诊
-触摸肩胛骨下方肌肉,检查是否有压痛、硬结、条索状改变等。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肌肉劳损、筋膜炎等问题。
-检查脊柱相关部位,如颈椎、胸椎的棘突、椎旁等部位是否有压痛,判断是否有脊柱相关病变。
3.动诊
-活动上肢,观察肩胛骨的运动情况,如肩关节的外展、上举、内旋、外旋等动作,判断肌肉、关节的活动功能是否正常。例如,肩关节外展时疼痛加重可能提示肩袖损伤等问题,但也需要与肩胛骨下方疼痛的情况相鉴别。
-检查脊柱的活动度,如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动作,判断脊柱是否有活动受限及疼痛加重的情况。
(二)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骨骼的形态,如颈椎、胸椎、肩胛骨等是否有骨质增生、骨折、脱位等情况。对于怀疑骨骼病变的患者,X线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
-CT检查:对于骨骼的细微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胸椎小关节紊乱等情况,CT检查比X线更清晰。能够更准确地显示骨骼结构的细节问题。
-MRI检查:对于软组织如肌肉、肌腱、神经、椎间盘等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例如,对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肩胛骨下方肌肉的软组织病变等情况,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实验室检查
-对于怀疑内脏疾病牵涉痛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心肌酶谱、降钙素原等检查。例如,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会有异常变化;肺炎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
三、应对与处理
(一)非药物干预
1.纠正不良姿势
-对于姿势不良引起疼痛的人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需要纠正不良姿势。年轻人应减少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的时间,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要起身活动,做一些颈部和肩部的伸展运动。中老年人也需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例如,每工作1小时左右,进行5-10分钟的颈部和肩部伸展,如仰头看天花板、左右转动颈部、双肩上下耸动等动作。
2.休息与放松
-肌肉劳损或筋膜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上肢。可以通过热敷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一般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筋膜炎患者,还可以进行轻柔的按摩,但要注意按摩的力度,避免加重损伤。
3.康复锻炼
-针对肌肉问题:进行肩胛骨周围肌肉的康复锻炼,如肩胛骨收缩运动,即双肩向后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还可以进行上肢的拉伸运动,如站立位,一侧上肢伸直,向对侧牵拉,保持15-20秒,然后换另一侧,每天进行2-3次。
-针对脊柱问题:进行脊柱的康复锻炼,如小燕飞动作,患者俯卧在床上,双手背后,头部和双下肢同时向上抬起,像小燕飞一样,每次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但对于有严重脊柱病变的患者,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二)医疗干预
1.针对脊柱相关疾病
-颈椎病:如果是颈椎病引起的疼痛,轻度的可以通过牵引治疗来缓解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确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胸椎病变:胸椎小关节紊乱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来纠正关节位置,缓解疼痛。但手法复位需要由专业的骨科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对于胸椎间盘突出等病变,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2.针对内脏疾病
-心脏疾病:如果怀疑是心脏疾病引起的牵涉痛,需要立即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等。
-肺部疾病:对于肺部疾病引起的疼痛,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如肺炎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胸膜炎患者如果是结核性胸膜炎则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后背肩胛骨下方无故疼痛相对较少见,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外伤史,比如玩耍时的碰撞等。还要注意是否有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问题。由于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评估和处理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检查或治疗方法。如果儿童出现疼痛,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要注意辐射剂量)来明确病因,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纠正不良姿势(但儿童不良姿势多与学习桌椅不合适等有关,需调整学习环境)、适当的轻柔活动等。
(二)孕妇
孕妇后背肩胛骨下方疼痛可能与孕期姿势改变有关,随着胎儿的增大,孕妇重心改变,姿势会不自觉调整,容易导致肩胛骨下方肌肉劳损等情况。在处理时,非药物干预是主要的方式,如适当进行孕妇瑜伽中的肩部和颈部放松动作,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在进行检查时,要告知医生孕期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如必要的X线检查需做好防护措施。
(三)老年人
老年人后背肩胛骨下方疼痛需要特别注意排除严重疾病,如心脏疾病、脊柱严重病变等。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在评估时要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处理时,非药物干预要温和,康复锻炼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如果需要进行医疗干预,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如手术治疗等要谨慎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