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脏病瓣膜病

中医对心脏病瓣膜病的认识与辨证论治

一、中医对心脏病瓣膜病的认识

从中医角度来看,心脏病瓣膜病多与心脉痹阻、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等相关。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协调等与心脏瓣膜病的发生发展密切关联,例如心气不足则推动血液运行无力,易导致瘀血内阻等病理变化。

二、辨证论治

1.心气不足型

-症状表现:常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等。中医认为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以出现心悸气短;气不摄津则自汗出,气虚不能充养机体故神疲乏力。

-治法:补益心气。可选用养心汤等方剂进行调理,养心汤中有黄芪、党参等药物以补益心气,川芎、当归等活血养血,共同起到补益心气、兼以活血的作用。

2.心阳不振型

-症状表现:可见心悸怔忡、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心阳不足,温煦失职,所以形寒肢冷;心阳不振,鼓动血脉无力则心悸怔忡,阳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

-治法:温通心阳。常用桂枝甘草汤合参附汤加减,桂枝甘草汤中桂枝温通心阳,甘草调和诸药;参附汤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元阳,二方合用共奏温通心阳之效。

3.心血瘀阻型

-症状表现:以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等为特点。瘀血阻滞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心悸胸闷;不通则痛,所以心痛时作,痛如针刺;瘀血阻滞脉络,气血不能濡养唇甲则唇甲青紫。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是常用方剂,方中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等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共奏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之功。

中医其他疗法在心脏病瓣膜病中的应用

一、针灸疗法

1.选穴原则

-常选取内关、郄门、心俞、厥阴俞等穴位。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于阴维脉,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郄门是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善治心系急症;心俞、厥阴俞是心之背俞穴,可调理心气。

2.操作方法

-一般采用毫针针刺,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调节针刺的补泻手法等。对于心气不足型可采用补法,以补益心气;心血瘀阻型可采用泻法,以活血化瘀通络等。

二、推拿按摩

1.按摩部位与手法

-可按摩心前区附近,采用揉、按等手法。揉心前区时,用手掌轻揉心前区部位,频率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按揉内关、神门等穴位,用拇指适度用力按揉这些穴位,每次按揉时间可根据患者情况控制在1-3分钟左右。按摩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气血、舒缓心脏相关经络气血的作用,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手法不当加重病情。

生活方式对中医治疗心脏病瓣膜病的影响及建议

一、饮食方面

1.适宜饮食

-对于心脏病瓣膜病患者,中医建议饮食清淡,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养心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山药、桂圆等。小米具有健脾和胃、补益心气的作用;山药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对心气不足等情况有一定益处;桂圆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2.禁忌饮食

-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辛辣食物易生热伤阴,油腻食物易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气血生化,不利于心脏病瓣膜病的调理。

二、情志调节

1.情志对病情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如长期焦虑、抑郁等会影响心脏功能。情绪波动过大可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影响心脏的气血运行,加重心脏病瓣膜病的病情。例如长期焦虑可使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加重心脉痹阻的情况。

2.调节方法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练太极拳等方式调节情志。听舒缓音乐能使身心放松,缓解紧张情绪;练太极拳则可以在运动中调节气息,达到身心和谐,利于心脏功能的调理。

特殊人群在中医治疗心脏病瓣膜病中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1.特点与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多存在脏腑功能衰退的情况,在中医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用需兼顾其脏腑功能状态。例如在使用补益类药物时,要注意配伍,避免过于滋腻碍胃等。同时,针灸、推拿等疗法的操作要更加轻柔,因为老年患者的皮肤、经络等相对脆弱,要根据其体质适度调整治疗强度,以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二、儿童患者

1.特点与注意事项

-儿童心脏病瓣膜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患病在中医治疗上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药物选用上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要由专业儿科医生操作,手法要轻柔,穴位选取要精准且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防止因治疗不当对儿童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女性患者

1.特点与注意事项

-女性患者在不同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哺乳期等有不同特点。例如经期女性在中医治疗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寒凉或活血化瘀力度过强的药物,防止引起月经不调等。孕期女性则要特别谨慎用药和选择治疗方法,以免影响胎儿发育,针灸等疗法的操作要避开一些禁忌穴位等,以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