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冠心病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方面

1.运动

-适度运动:冠心病患者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100步,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天。研究表明,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竞技类运动等,剧烈运动可能会使心率过快,增加心脏负担。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运动时更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

-运动时机:清晨气温较低,血管收缩,不宜过早进行运动;傍晚相对更适合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后不要立即洗热水澡,以免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加重心脏缺血。

2.作息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失常等,增加冠心病发作风险。成年人应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对于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更要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睡眠环境要安静、舒适,避免夜间频繁醒来。

-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二、饮食方面

1.总体原则

-控制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量等因素控制热量摄入,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例如,一位中等身材、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冠心病患者,每天的热量摄入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计算,一般男性每天约2000-2500千卡,女性约1800-2200千卡。

-均衡营养:

-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如肥肉、动物油中,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中。每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总热量的7%,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300mg。可以用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来部分替代饱和脂肪酸,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研究显示,适量摄入橄榄油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

-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糙米、燕麦等,避免过多摄入精制糖和甜食。全谷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降低胆固醇吸收,如燕麦中的β-葡聚糖具有显著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5%。

-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豆类、低脂乳制品等。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每周应至少吃2次鱼。豆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如黄豆,每100克黄豆含蛋白质约36克,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5%-20%。

2.具体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以苹果为例,每天吃1-2个苹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血压。建议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摄入量200-300克。

-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例如,一袋普通的方便面含钠量往往超过2克,应尽量少吃。

三、病情监测与就医方面

1.病情监测

-症状监测:冠心病患者要密切监测自身症状,如是否出现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如果胸痛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超过15分钟),或者出现新出现的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症状,应高度警惕病情变化。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其痛觉敏感度下降,更要注意观察是否有非典型症状,如上腹部不适、牙痛等,这些都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生命体征监测:有条件的患者可自行监测血压、心率。一般来说,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静息心率应控制在55-70次/分钟。可以使用家用的电子血压计和心率监测设备进行监测,每天在固定时间监测,如早晨起床后和下午固定时间各监测一次。

2.及时就医

-当出现上述病情变化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例如,胸痛发作持续不缓解,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前往附近医院的急诊科就诊。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发作的时间、程度、缓解方式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对于患有冠心病的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患者,由于其病情可能不典型,更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冠心病患者

-生活方面:行动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从卧位突然站起,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摔倒等情况。居住环境要方便患者活动,配备必要的辅助设施如扶手等。饮食上要更加注意易消化,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的食物,防止引起胃肠道不适,进而诱发心脏缺血。

-就医方面:老年冠心病患者就医时要有人陪同,以便在就医过程中协助沟通病情,并且要携带以往的病历资料、检查报告等,方便医生快速了解病情。

2.女性冠心病患者

-生育期女性:在计划怀孕前应咨询医生,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冠心病发作。怀孕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定期进行产检和心脏相关检查。产后也要注意休息和心脏的恢复,避免过度劳累。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同时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血脂、心电图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3.儿童冠心病(罕见情况):儿童冠心病多与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等相关。如果儿童出现胸痛、心悸等疑似冠心病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儿童冠心病的治疗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等,并且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