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传播途径导致感染
(一)空气飞沫传播
病毒可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当流感患者咳嗽时,会释放出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可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间,健康人吸入后,病毒可能附着在呼吸道黏膜表面,进而开始感染过程。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集中,且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等,更容易通过空气飞沫途径感染病毒性疾病;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其呼吸道黏膜本身存在一定损伤或功能异常,对病毒的抵御能力下降,吸入飞沫后感染风险更高。
(二)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与病毒性感染患者进行直接身体接触时,如握手、亲吻等,若皮肤或黏膜存在细微破损,病毒可通过这些破损处侵入人体。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喜欢用手触摸各种物体后再放入口中,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未及时清洁手部就接触口部,极易感染肠道病毒等;老年人皮肤相对干燥、弹性降低,皮肤屏障功能有所减退,直接接触病毒后感染概率相对增加。
2.间接接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是常见传播方式。比如被手足口病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等,健康人接触这些物品后,手再接触口、鼻、眼等部位,病毒便有机会通过黏膜侵入人体。在公共场所,如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电梯按钮等,可能残留有各种病毒,频繁接触这些物品且不注意手部卫生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长期处于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群,接触到被污染物品的几率增大,更易引发病毒性感染。
(三)粪-口传播
某些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等经口腔进入消化道,病毒在肠道内定植后,可能进一步侵入肠道黏膜甚至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发感染。儿童若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未洗净的受污染食物,由于其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到此类病毒感染;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减弱,对肠道内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也较易通过粪-口途径感染病毒性肠道疾病。
二、病毒入侵人体机制
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借助自身表面的特异性结构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内。例如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蛋白能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随后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将病毒核酸释放到细胞内,在细胞内进行复制、组装,然后释放出新的病毒颗粒去感染更多细胞,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人体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病毒性感染相关症状。不同病毒的入侵机制略有差异,但核心都是通过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来实现感染过程,而人体的免疫状态、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会影响病毒入侵后的反应及感染的严重程度,比如免疫力正常的成年人可能在感染某些病毒后通过自身免疫反应较快控制病情,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则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病毒性感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