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来气胸闷气短

一、上不来气胸闷气短的常见原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在年龄较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例如,有研究表明,5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人群,冠心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当心肌缺血缺氧时,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上不来气的症状,活动后往往加重。

-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多见于有长期心脏病史,如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的患者,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相对较高,心衰时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表现,严重时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多见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患者气道持续存在炎症、气流受限,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病情进展时上不来气胸闷气短症状逐渐明显,活动耐力下降,急性加重时症状加剧。

-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过敏体质者、有家族哮喘病史者易患,发作时气道痉挛、狭窄,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运动等情况下诱发。

-肺炎:细菌、病毒等感染肺部引起炎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儿童、老年人都可能患病,肺部炎症导致气体交换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同时伴有胸闷气短、上不来气,重症肺炎时症状更严重。

3.其他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中青年人群中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易患,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但相关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多伴有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睡眠障碍等表现,且症状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

-贫血:各种原因导致血红蛋白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常见于营养不良、慢性失血等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贫血时组织器官缺氧,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同时伴有胸闷气短、上不来气,活动后加重。

-肥胖:超重或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过多的脂肪堆积可能影响胸廓运动和肺的扩张,导致肺通气功能受限,容易出现胸闷气短,肥胖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进一步加重症状。

二、上不来气胸闷气短的评估与检查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口唇颜色等。例如,血氧饱和度降低提示有缺氧情况,口唇发绀常见于严重缺氧患者。

-肺部听诊可了解呼吸音情况,有无干湿啰音等,如COPD患者肺部可闻及呼气延长、干湿啰音;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心脏听诊可判断心率、心律是否正常,有无心脏杂音等,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可能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时可闻及心脏杂音、奔马律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贫血时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降低;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升高提示心肌梗死;血糖异常(过高或过低)可影响机体代谢,导致胸闷气短;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相关。

-脑钠肽(BNP):心力衰竭时BNP水平明显升高,对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BNP水平越高,提示心衰越严重。

3.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初步观察肺部有无病变,如肺炎时肺部可见片状浸润影;COPD患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肺气肿等表现;心脏增大时可提示心脏病变。

-胸部CT:比X线更清晰,能发现更小的病变,对于肺部占位性病变、支气管扩张、肺栓塞等诊断价值更高,肺栓塞时CT肺动脉造影可发现肺动脉内血栓;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A可了解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心电图:是诊断心血管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ST段压低、T波改变等提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等可导致胸闷气短。

三、上不来气胸闷气短的应对措施

1.一般处理

-休息:立即停止当前活动,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坐位或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缓解胸闷气短症状。例如,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半卧位时,可使膈肌下移,增加胸腔容积,改善呼吸。

-吸氧:对于有缺氧表现,如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可提高血氧分压,改善组织缺氧。一般轻度缺氧可采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1-2L/min),中重度缺氧可采用面罩吸氧等方式。

2.针对病因的处理

-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如果考虑心肌缺血,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但需在医生评估下使用,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目标值一般<140/90mmHg,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但不低于130/80mmHg),高血脂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稳定斑块等。

-心力衰竭:根据病情给予利尿剂减轻水肿,如呋塞米等;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肌重构,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但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

-呼吸系统疾病

-COPD:稳定期患者需要戒烟,进行康复训练,如呼吸功能锻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提高呼吸效率;急性加重期根据病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雾化吸入,同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左氧氟沙星等。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迅速缓解症状,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同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如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于严重哮喘发作,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静脉使用激素等治疗。

-肺炎: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选用青霉素G;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病毒肺炎等,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祛痰等。

-神经精神因素:对于焦虑症、抑郁症等引起的胸闷气短,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如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必要时可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等,但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贫血:明确贫血原因,如营养不良性贫血补充铁剂、维生素B₁₂、叶酸等;慢性失血导致的贫血需治疗原发病,如胃肠道出血则需治疗消化道疾病等,严重贫血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纠正贫血,改善缺氧症状。

-肥胖:肥胖患者需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均衡营养)和运动(如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来减轻体重,一般体重减轻5%-10%就可能改善胸闷气短等症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出现上不来气胸闷气短需要特别重视,可能的原因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异物、肺炎等。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需避免剧烈活动,及时就医评估病情,部分患儿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心率、面色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送医。

-儿童肺炎时病情变化快,要注意观察体温、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合理喂养,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使用成人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种疾病可能并存,发生上不来气胸闷气短时,要考虑多种病因,如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用药史等,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或呼吸抑制的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行动不便,发生胸闷气短时要确保周围环境安全,避免摔倒,家属要协助老年人采取舒适体位,及时呼叫急救人员。

3.孕妇

-孕妇出现胸闷气短可能是生理性的,随着孕周增加,子宫增大,膈肌上升,胸腔容积减小,但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妊娠期心脏病、贫血等。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情况,定期产检,生理性胸闷气短可通过休息、左侧卧位等缓解,病理性原因则需针对病因治疗,用药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遵循产科用药原则。

4.有基础疾病人群

-如本身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要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降糖药物可能引起的低血糖反应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需监测血糖,调整降糖方案。

-有慢性肝病、肾病的患者,发生胸闷气短时要考虑到肝肾功能不全对机体代谢、气体交换等的影响,用药要注意肝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肝毒性药物,及时评估病情,必要时多学科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