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寒的定义
宫寒是中医的一个术语,指女性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通常与肾虚、脾虚、血瘀、外感寒邪等因素相关。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可能涉及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的调节异常等多方面因素,比如可能与子宫的血液循环、内分泌功能等有关联。
二、判断自己是否宫寒的表现
(一)月经方面
1.月经周期
-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宫寒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周期延后的情况,有的延后时间较长,甚至40天以上才来一次月经。从中医角度分析,肾阳不足,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按时促使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从而导致月经周期推后。从现代医学角度推测,可能与内分泌调节紊乱,例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异常有关,影响了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进而干扰了月经周期的正常节律。
-也有部分宫寒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周期提前的情况,但经量可能较少,且经血颜色暗,有血块。这是因为宫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即使周期提前,由于胞宫寒冷,气血不能正常充盈胞宫来月经,所以经量少,瘀血阻滞则经血颜色暗且有血块。
2.月经量
-月经量较正常减少,正常月经量一般为20-60ml,宫寒女性可能月经量少于20ml。这是由于胞宫寒冷,气血虚弱,无力推动血液正常流出,导致经量减少。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可能与子宫内膜薄有关,而子宫内膜薄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较低等因素相关,雌激素水平低会影响子宫内膜的增生,从而使月经量减少。
3.月经颜色
-经血颜色多为暗黑色或有暗紫色血块。因为寒凝血瘀,血液在胞宫内运行不畅,血液瘀滞就会使经血颜色变暗,形成血块。从中医理论来讲,寒邪侵袭,血液被寒邪凝滞,所以出现这样的颜色改变;从现代医学角度,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积聚,导致经血颜色异常。
(二)身体感觉方面
1.怕冷
-比一般人更怕冷,尤其是小腹部、腰部等部位。宫寒女性肾阳不足,机体的产热功能相对较弱,所以容易感觉寒冷,尤其是下半身。在生活中,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可能会觉得小腹部凉凉的,腰部也容易有冷感。从中医角度,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全身,所以怕冷;从现代医学角度,可能与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或者局部血液循环较差有关,比如下半身的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导致局部温度较低,让人感觉怕冷。
2.小腹不适
-小腹部经常有冷痛的感觉,尤其是在经期前后或者经期中。这种冷痛是隐隐作痛或者刺痛感。经期前后,胞宫寒冷的状态可能会加重,导致小腹部出现冷痛。从中医角度,寒邪凝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出现冷痛;从现代医学角度,可能与子宫的平滑肌痉挛有关,寒冷刺激可能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异常,引起疼痛。
3.白带情况
-白带量可能增多,且质地清稀。因为宫寒导致机体的水湿代谢失常,寒湿内生,湿浊下注,所以白带量增多且质地清稀。从中医理论,寒湿之邪侵袭,影响了体内的津液代谢,导致白带异常;从现代医学角度,可能与阴道的分泌物增多,且由于寒湿因素,分泌物的性质发生改变有关,比如阴道的局部炎症等情况可能会受到寒湿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白带量多质稀的改变,但这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
(三)其他方面
1.生育方面
-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宫寒可能会影响受孕几率。因为宫寒可能导致子宫环境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从中医角度,胞宫寒冷,气血不充,不利于胚胎的种植和生长;从现代医学角度,可能与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有关,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着床的重要前提,宫寒可能通过影响子宫内膜的激素受体表达等,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影响受孕。而且即使受孕后,也可能因为胞宫寒冷,气血不足,容易出现先兆流产等情况。比如在怀孕早期,由于宫寒,肾阳不足无法固摄胎元,就可能导致先兆流产的发生。
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能出现宫寒情况,年轻女性如果生活中经常吃寒凉食物、过度劳累、长期处于寒冷环境等,容易出现宫寒;育龄女性可能因为上述因素影响生育;中老年女性如果本身肾阳亏虚,再加上生活中不注意保暖等,也可能出现宫寒相关表现。对于女性来说,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小腹部和腰部,避免食用过多寒凉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等,以预防宫寒的发生。如果怀疑自己有宫寒情况,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辨证诊断,中医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综合判断是否为宫寒以及宫寒的具体证型等,从而进行相应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