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是关键,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例如每天22:00左右上床,早上6:0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帮助人体生物钟形成稳定节律,利于改善睡眠。
二、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安静程度:确保卧室环境安静,可使用耳塞等工具隔绝外界噪音。
光线条件:保持卧室黑暗,使用遮光窗帘等遮挡光线,因为光线会干扰睡眠节律。
温度适宜:将卧室温度维持在18~25℃,舒适的温度有助于入睡。
三、心理调节
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睡前避免观看刺激性的影视内容、玩激烈的游戏等,防止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平静。
放松身心方法: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深呼吸时缓慢吸气使腹部膨胀,再缓慢呼气,重复数次,能帮助平静情绪,缓解焦虑,利于入睡。
四、不同人群特殊注意事项
儿童:睡前1小时应避免接触电子设备,因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家长可在睡前为儿童进行温馨亲子互动,如讲故事等,帮助儿童放松进入睡眠。
孕妇:需注重心理疏导,避免过度紧张;可采用左侧卧位等舒适睡眠姿势;适当进行孕期瑜伽等轻度运动改善睡眠,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出现失眠,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若失眠严重影响生活且非药物干预无效,再考虑合理用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规范治疗。
五、白天适度运动
白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入睡,但应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反而不利于睡眠。例如可选择散步、慢跑等轻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